王开东老师在《为孩子而改变》中提到,父母能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包含三个方面:一是良好的习惯,二是强健的体魄,三是健康的生活方式。
谈及良好的习惯,王老师列举了叶圣陶先生的两篇文章——《习惯成自然》和《两种习惯养成不得》,借此阐述良好习惯的重要性。在习惯养成方面,家庭教育的作用远远超过学校教育。毕竟,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 。进一步来讲,家庭教育不仅关乎良好习惯的培养,还涉及孩子品质的塑造以及终身教育理念的灌输。
谈到强健的体魄,王老师举了北大清华的教育实例。清华大学非常推崇体育锻炼,将体育设为核心课程,秉持这样的理念,培养出了朝气蓬勃的少年。北大也极为重视体育,典型的例子是孙绍振教授。他在北大读书时,每天坚持长跑,这一习惯坚持了五年,并延续成了长达五十年的“铁律”。如今80多岁的他,依旧腰板挺直、走路轻快,“坐如钟,行如风”,无论是写作还是讲课都不耽误,思维敏捷、下笔如有神。
关于健康的生活方式,主要涵盖五个方面:一是早睡早起。联想到我们晓窗书会的学友们,大家跟着邓老师,每天早上5点多就开始早课,做到了早起,而早起必然需要早睡。二是多喝水。三是合理饮食,定时排便。四是保持愉悦的心情。五是让锻炼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如同吃饭、喝水一样自然。
王老师谈到的父母给予孩子的这三个最好的教育方向,确实值得我这个母亲深入学习。在习惯养成上,我也在慢慢培养孩子的好习惯,注重孩子品质的塑造,平时教育孩子明辨是非,发现问题及时提醒。但我仍有许多需要学习之处,比如书中王老师提到叶老教育子女的例子,叶老最看重的是终身学习,他在家不把孩子的成绩看得最重要,在他看来,孩子终身学习的能力远比成绩重要得多。叶老不管孩子读什么书,但会和孩子们交流身边及学校里发生的事情,交流他们读的课外书、看的电影等,还鼓励孩子写读书心得,写完后会进行点评。
在锻炼方面,我家小孩目前做得不够好。给孩子报了羽毛球课,但孩子一周去的次数较少,常因同伴不去她也不愿去,甚至打退堂鼓。这主要是因为我没有坚持送孩子去上课,要求不够明确,才让孩子有了偷懒的机会。在健康生活方式的培养上,我还需努力让孩子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因为睡得晚,老大早上起床很艰难,还影响我休息。为了大家的健康,我要多注意,晚上早点带孩子洗漱,然后上床睡觉,另外也要多提醒孩子喝水,出门带上水杯。
为了孩子的健康,为了孩子未来的教育,我仍需不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