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低能量,低精神力量,在家长看来是“惫懒货"自己也感觉自己很懒,没有动力,没有精神,每天都是睡不着,但是还不愿起,不行动,不想干,听歌、游戏、刷视频成为生活必须品,这是为什么?
其实这是对世界缺少爱,也就是心理学的“力比多”对世界的爱,缺少对世界的希望。内心世界没有发动机,没有动力源,缺少希望,只有失望。
这种人的关键是获得关注太少,获得外界的奖励太少,其实就是最关键的一点,成人就是感觉到挣钱难,青年就是成绩不好关注少,付出与神回报差距大。
我看了很多回答,说的都是先动起来,其实最关键的就是内心相信动也没有效果,才会对自我丧失信心。并不是不希望更好,而是努力了没有回报。这是为什么?
因为努力的方向不对,努力的结果没有收获到掌声,只有抱怨或者批评,最关键的是没有获得自己内心潜意识的回报。
有人说挣钱的事就会有动力干,那么钱是什么?在心理学中“钱”其实就是被认可的指数。被认可的结果。孩子的成绩就是孩子被认可的结果。因为一旦考试分数低自己其实就已经降低自身能量了。

所有人的心理动力一定是“被认可”被这个世界认可才能体现价值。
现在的社会状况是内卷,是竞争,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最终输赢就看自己的心理动力。大部分人失去了被认可的环境,那么不被认可成为大部分人,这就是社会规则的悲哀。
大部分人认为世界分配格局是金字塔,顶端只有少数人,那么大多数就是平庸,那么没有人愿意自己被平庸。一旦长期被平庸,那么最终导致失去心力。
激活“心之力”塑造心力原生动力。学会从肯定开始,首先是肯定自己,自己都不肯定自己,自己都认为是个失败者,谁还能把你扶起来你呢?
其实激活“心之力”就是寻找自己的过程,首先找到自己是自己的自己,其次才是这个世界的自己,看到世界的高峰太高,迷失了自我,从小教育每个人都在跟外界竞争。上学跟同学竞争,上班跟同事竞争,社会更朋友竞争,争成绩高低,争挣钱多少,挣福利谁好,这些争的结果其实没有赢家。
因为从小就听到过一句话,人比人气死人,第一名的会被气死吗?会的,因为成绩第一不一定其他方面也第一,最终的争夺是内心潜意识的平衡。一旦失衡,就会失去动力。
竞争是社会的本质,但是作为每个人来说,其实每个人应该跟自己争,这样才会充满动力。不要外求结果,不要外求成绩,要内求生命层次,才会诞生“心之力”

心理学当中,每个人的心理都有三个自我,但是三个自我都被社会影响,也就是每个人的自己,其实是被环境影响产生现在的自我,潜意识的本我、主观意识的自我,社会意识的超我,三个自我形成完整的人。
但是在这个社会中,社会文化深刻影响每个生长在这个环境的人,近40年的改革开放,导致努力,竞争成为社会的主流意识。只要有人就要比试出高低贵贱。这是农耕文明没有的。
因为农耕时代,大家都在种田,身边人都是农民,没有谁高贵多少,也没有多少人低多少,一个村子也就一个地主,大家都不会给他有什么心理压力。因为大差不差。
现在不同,到处竞争到处对比,本我的潜意识也在一直拿外界对比,所以产生落差,这个落差源于外界对自己的刺激,我很努力,但是我还是没有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这是自己告诉自己的。我很笨,大家也认为我很笨,所以长此以往,产生消极心理,我不行就是不行,怎样努力也不会有结果。
努力的结果外挂到社会,其实是错的。其实每个人都只有对自己负责,不用对社会负责,因为你没有你想的那么重要。与外界对比最终导致精力越来越差。
因为自我的放纵可以找到心理安慰,因为游戏中可以找到自我优势,因为你短视频可以忘掉真实世界的存在。放纵和自我心理的不和解生长成为潜意识。导致心理没有方向,精神没有寄托,好像天生精力差。
最关键的就是激发心之力,加入自我启动计划,每天给自己一点信心,每天给自己一点肯定,让这种肯定告诉潜意识,我跟昨天的自己有了进步。
潜意识理解,我只与昨天的自己相比,不与外界相比,人生旅程应该可以更精彩,要活出自己的精彩,要找到自己的“心之力”
欢迎失去心力的伙伴,关注我,加入我们,一起找到自己成长的路。从每天自我心理成长开始,寻找自我的精彩人生,重启“心之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