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一、教育界的学习体会:
1.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燕连福: “总书记提出教育家精神,体现了对教师高尚品格的充分认可,对办好教育事业的股切期望。
2.北京府学胡同小学校长滕亚杰:“中国传统文化向来提倡尊师重教,这是我们在新时代发扬光大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深厚根基。我们们要...热心从教、精心从教、长期从教、终身从教,让学校都成为'活’的教育博物馆,成为传福教育家精神的实践基地。”
3.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高铭暄: “我要继续弘扬教育家精神, 传承红色基因,忠诚于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不断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培育新人,输送力量!”
4.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我们要以教育家精神建设教师队伍, 让更多的教师成为教育家和优秀教师。当前我们要认真学习和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把教育家精神落实到每一所学校。
5.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于漪:“教育家精神科学内涵极为丰富,每一条都是立德树人的锦绣大文章,我虽是鲐背之年的老教师,仍然要像中青年教师一样,认真学习,深入领会,从中汲取精神力量,提升自我,努力践行,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奉献微薄之力。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二、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快教育强国建设(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石中英)
1.教育、教育家与教育家精神
2.师道传统——教育家精神的历史溯源
3.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家精神的重要论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就教育问题包括教师队伍问题发表了系列重要论述,涉及到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为新时代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提供了思想指导和实践遒循。(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习近平总书记致全国优秀教师代表的信:
2023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出席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的各位老师,在信中高度概括和深刻阐释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勉励广大教师以教育家为榜样,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自信自强、踔厉奋发,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一、教育、教育家与教育家精神
1.什么是教育?
“我们经常讲教育,教师们天天搞教育,但到底什么是教育?我们根据什么将教育与摧残、奴役、愚弄、欺骗、蒙蔽、操纵、控制、禁锢、贬抑、束缚、蛊惑、教唆、误导等等区别开来?显然,这个问题不搞清楚,就很容易导致教育的异化。
“也许真是因为人老了心也变得软弱起来,我只是读了《爱你准备好了吗?》的一部分,就止不住流了好几次眼泪。明知道这本书不是给我看,而是让孩子们读的,我却依然读得如此投.....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反问自己:尽管忝身于老教授、老教育工作者、老语文教师队伍之列,但我真的懂得了‘教育的真谛’了吗?
顾明远在2011年发表的《要与反教育行为作斗争》一文中,顾明远先生列举5种反教育行为。
➢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特别歧视所谓“差生”“后进生” ;
➢用暴力对待“后进生”;
➢用非人性的标语口号来督促学生们拼命学习;
➢在学生之间片面提倡竞争,鼓励相互保密,相互歧视;
➢揠苗助长,对学生实施过度的教育。
西方学者的代表性观点:
1.柏拉图(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 :教育即促使人的心灵发生转向的力。
2. 夸美纽斯(1592- -1670) :“只有受过恰当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教育即“成人”)
3.裴斯秦洛齐(1746- -1827) :“人的全部教育就是促进自然天性遵循它固有的方式发展的艺术。”(教育即 “发展" )
4.杜威(1859- -1952) :“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
5.巴格莱(1874- -1946) :“在最广泛的意义上讲, 教育则是传递这些(人类)知识的过程,或者说教育是传递人类积累的知识中具有永久不朽价值的那部分的过程。
6.雅斯贝尔斯(1883- -1969) :“所谓教育, 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尤其是老一代对年轻一代),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交给年青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
中国学者的代表性观点:
1. 《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教育即“修道”和“复性”) .
2.《大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教育之道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3.梁启超(1873- -1929) :“教育是什么?教育是教人学做人——学做'现代的’ 人。身体坏了,人便活不成或活得无趣,所以要给他种种体育。没有几样看家本事,就不能养活自己,所以要给他种种智育。其他一切教育事项虽然很复杂,目的总是归到学做人这一点。”(教育即“学做人”)
4.陶行知(1891- -1946) :“生活即教育" ,“教育是通过生活, 为了生活和在生活之中进行的。”(“生活"即教育)
5.孙喜亭(1930 2018) :“教育是对人的发展的价值限定。
6.顾明远(1929 -) :“我认为,如果从生命发展的视角来说,教育的本质可以概括为: 提高生命的质量和提升生命的价值。
“教育”的本质特征:
1“教育”的定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想求得一个普遍赞同的“教育"定义是勉为其难。
2“教育是什么"的基本共识:教育的核心任务就是立德树人,通过人类文化的传承引导个体不断超越自我,重构自我,最终融入到社会与历史的文化大潮之中。
3教育是一项具有人文性、历史性、文化性和超越性的事业,在具体的时代和社会制度背景下,教育具有时代性和社会性,在阶级社会里,教育还具有阶级性。
教育的精神:
“教育”的基本精神或一般精神,那就是“人文主义精神”,即对人的存在的积极关注,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引导和对人性或人格境界提升的不懈追求。
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确实应是“以人为本”的,从事教育工作就是在从事-项高尚的人文主义事业。
从这个意义上说,从事教育工作需要的不仅仅是专业的知识、技能或能力,更需要一种历史意识、文化情怀、对学生的爱、对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感以及对人的有价值发展和理想社会的热切期盼。
2.何谓教育家?
我们常见的教育家有三种: 一种是政客的 教育家,他只会运动,把持,说官话; 一种是书生的教育家,他只会读书,教书,做文章;一种是经验的教育家,他只会盲行,盲动,闷起头来,.....办..。第一种不必说了,第二第三种也都不是最高尚的,依我看来,今日的教育家,必定要在下列两种要素当中得了 一种, 方才可以算为第一流的人物。
陶行知:第一流的教育家:一是敢探未发明的新理,二是敢入未开化的边疆。
敢探未发明的新理,即是创造精神,敢入未开化的边疆,即是开辟精神。创造时,目光要深;开辟时,目光要远。总起来说,创造开辟都要有胆量。在教育界有胆量创造的人即是创造的教育家,有胆量开辟的人即是开辟的教育家,都是第一流的人物。
顾明远对“教育家”的理解:
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热爱教育,热爱孩子, 一生献身于教 育事业的教师;
在工作中肯于钻研,敢于创新,有自己的理论见解和思想体系;
工作出色,经验丰富,有自己的教育风格,在教育界有一定影响,被广大教师所公认。
总结教育家的基本特征:热爱教育、长期从事教育、懂得教育、自己的教育风格、培养优秀与杰出人才的成就、得到同行的公认。
3.何谓教育家精神?(陶行知先生)
1、教育家精神是教育工作者的一种职业精神,如同“医学职业精神”、“ 企业 家精神”、“科学家精神” 等职业精神一样;
2、教育家精神是教育工作者在自己的职业活动中所体现、所秉持和所追求的理想信念、道德原则、专业能力和职业情操的综合体现;
3、教育家精神反映了教育工作的本质特征和根本要求,是教育精神在特定时代和社会的教育工作者身上的体现;
4、教育家精神最集中地体现在那些优秀的教师和举世公认的教育家身上,教育家是教育家精神的诠释者、弘扬者和守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