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说:“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世间的万般道理,都蕴藏在人的内心。人们的所有行为,都是内心的指引。
心若光明,一切皆光明。人生最难得的,不在其它,而在修心。
想要解脱烦恼,就需要学会不断修心。
01
修一颗仁善之心
孟子说:“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人活一世,立身的根本乃是持有仁善之心,择善而行。
北宋时期的苏轼,虽三番五次被贬,但他从未心生不满,一直以仁善之心待人。
当年,他从去到江苏宜兴,被秀美的山川、丰饶的物产、淳朴的民风深深吸引,便萌生了“买田阳羡吾将老,从初只为溪山好”的强烈愿望。
朋友便推荐了一处价值五百贯的房舍。苏轼拿出了所有的积蓄将房屋买下,准备挑选一个吉日,接家人过来同住。
一日傍晚,苏轼散步经过一个村子,听到有位老妇哭得十分凄惨,担心其遇到难事,便上门询问。
原来,老妇原有一套祖传的房屋,因儿子嗜赌成性,将房屋变卖,用来还债。如今,只能寄居在破败的村屋里,悲叹人生无望。
苏轼听后非常难过,便前往察看是何处的房屋。意外的是,老妇祖传的房屋,正是苏轼花五百贯购买的房子。
苏轼当即安慰老妇:“老人家,您不用伤心,这房子是我买下的,现在我将它还给您。”
说罢,苏轼叫人取来房契,在老妇面前将它烧毁,并喊来老妇的儿子,嘱咐他将母亲接回家中居住,不必归还五百贯钱,只要他做正经营生,好好侍奉母亲便可。
苏轼的仁善之心,成全了老妇,也保全了老妇一家的体面。
南宋理学家胡宏说:“人而不仁,则道义息”。
意思是,一个人若没有仁善之心,那么也就没什么道义可言了。
一个没有仁善,不讲道义的人,做人做事就会没有底线,视他人的利益于不顾,一心只为自己的私利。
拥有仁善之心的人,胸怀大爱,更能推己及人。
他们懂得关怀他人,体察他人的难处;懂得谅解他人,同情他人的困境;懂得体恤他人,明白他人的苦楚,这是为人的修养,更是持身的福气。
生而为人,修心养性,择善而从,说好话,办好事,做好人,天必佑之。
图片
02
修一颗坚韧之心
孟子说过一句耳熟能详的名言:“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上天若将重任委托于人,必先使其心烦意乱,筋骨疲乏,忍饥挨饿,身虚无力,使其生活多有不顺,由此来锻炼心性,增长其驾驭世事的能力。
古往今来,凡有所成就的人,多历经坎坷,经受挫折,后成正果。北宋时期的范仲淹,便是其中的典范。
两岁时,他的父亲因病逝世,母亲孤苦无依,幼小的范仲淹便随母改嫁到一朱姓人家。
后来,范仲淹看见朱家兄弟挥霍浪费,便好言相劝,结果被当众嘲笑。他心生疑惑,四处打听,这才知道自己的身世。于是,他结束了寄人篱下的生活,前往应天府书院求学。
求学期间,范仲淹日子过得十分清苦,每天煮两升粟米粥,就着咸菜度日。五年来,他昼夜苦读,从未脱衣睡觉,困倦到极点,便用凉水洗脸,驱除倦意。
五年后,范仲淹高中进士,从此步入仕途,官至宰相。他在仕途上不仅成绩斐然,而且体恤百姓,真正做到忧国忧民,成为名垂青史的贤人。
北宋哲学家张载曾在《西铭》中写道:“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
贫穷低贱、孤苦无助,都是生活给予的考验,坚韧不屈,向阳而生,终能成就大业。
漫漫长路,大多数人的一生都布满坎坷,若遇到挫折便逃避退缩,轻言放弃,很难有所成就。
人唯有经过历练,才能拥有坚韧的心性,面对生活的无常,才能百折不挠,潜心修行,守得云开见月明。
这也就是为什么王阳明要告诫弟子:“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生而为人,修心养性,坚韧不屈,有决心,有恒心,有耐心,天不负之。
正如富兰克林所说,“惟坚韧者始能遂其志”。
图片
03
修一颗自省之心
曾子讲:“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一个人唯有严于律己,经常反思自己的行为,才能看清自身的不足,获得真正的提高。
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上古时期的部落首领尧帝,在一次出巡时,见路上有两名犯人,便上前询问他们所犯何罪。
当得知两人因为久旱无雨,没有粮食而偷窃时,尧帝无比自责,要求狱卒释放他们,将自己捆绑起来。
狱卒听闻,惊恐万分:“怎能将首领抓起来啊?”
尧帝悲叹道:“我是首领,却失德失责,致使百姓偷窃,天不降雨。我有罪啊!”
话音刚落,原本晴空万里的天气,突降大雨。百姓们感念尧帝的赤诚之心,纷纷跪地叩首。
正如《法句经》中佛陀所言:“不好责彼,务自省身;如有知此,永灭无患。”
当我们遇到失败或挫折,假如能虚心地检讨自己,实时改正自己缺失的地方,才会远离灾祸。
就好比行路开车,路直则直行,路弯则转弯。若因自己操作不当发生事故,却将过错归于道路曲折,实在是没有道理。
真正的智者,面对过失,不从外界找推脱的理由,不沉迷在无休止的抱怨中,而是从内心出发,发现不足,选择改进,使自己得到真正的提升。
最好的自省,就是凡事先不要着急去指责、挑剔别人的错,而是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生而为人,修心养性,反求诸己,不抱怨,不推诿,勇担责,天必助之。
图片
04
写在最后
《朱子语类》中有句话:“心者,万事之原也。人之一心,得其正,则事事皆得其正。心或不正,则无一事得由于正。”
心是万事万物的根本,心若不正,行为则不端。人活一世,做事先做人,做人先修心。
一个人拥有仁善的德行,坚韧的品质,自省的觉悟,无论成事与否,都将无愧于心,无悔于行。
生而为人,注重修心养性,方能在纷繁复杂的世间,坐得端,行得正,走得稳,一生平安顺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