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最美的教育姿态
文/张爱敏
自2015年至今,已参与河南杏坛网研社年会七期,每一次都相聚,都能从不同角度触摸到团队的温度与高度,特别是每一位参与者的专业成长的激情与速度。
8月15日,“烟雨楼之约”的擂台赛完美落幕,也给河南杏坛网研社第七届年会线上研修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年会结束了,但成长或许刚刚开始。“授课专家群”里教研氛围浓厚,无不为每一位参与者鼓掌、叹服。特别是中原名师吕娟老师的一句评价,更是让人备受鼓舞:“比较一下网硏社几年的活动,最深的感受是团队越来越专业了,活动越来越聚焦了。也许刚开始是一群不甘平庸的人的抱团取暖,但是走着走着,就走出了一个彼此成就的专业团队!感谢每一个分享成果的人!期待更多的人在杏坛扎根,成长,成功!”
我也是感慨万千,在朋友圈发表感悟:要想带好团队,必须在专业上出类拔萃;要想真正成长,必须对自己狠一点再狠一点。如此,才能重塑自己的专业生命,缔造一间完美的教室,拥有闪闪发光的自己,铸就最美的教育姿态,
那么,认识自己,明确目标,更重要的是行动力,我们该怎么抵达那里?
一要守心,即坚定内心的信念,坚守内心的本真,坚持内心的激情,才能安安静静教书,潜下心来育人。五十多岁的张凤娥老师,“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虽面临退休的机遇,但依然坚持阅读教育专辑,行走在“简书日更365"的挑战路上;群内也不乏如我一样的乡村教师,但我们身在穷乡僻壤,却几十年如一日地演绎着最美的教育姿态:立足乡村资源,开发校本教材;借力全员优势,丰富校园课程;实施家校共育,攻坚脱贫致富。于是,在乡村的原野上,俊红、波涛、海峰等乡村教师,躬耕在贫瘠的园子里,低头奋斗,抬头看天,一边付出,一边收获,演绎出最美的教育姿态。
二要守拙,即承认“笨拙”,袒露“无知”,进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才能窥而思之,做到“择善而从”“取长补短”。文祥、永芳、玲芬、振才、康磊、德明等老师在专业上的突飞猛进,每一位杏坛人都有目共睹,我们也曾倾听过他们在专业发展上的泪与笑。表示惊讶,只需要一分钟;要做出惊人的事业,却需要许多年。读读他们读过的书,走走他们走过的路,哪一次公开课不是无数个不眠之夜造就,哪一个课题不是无数次研读、践行铸就。不仅向书本学,还要虚心求教于校内外的同行,研读名家课例,观摩于永正等名家的课堂实录,坚持写课例研究。正是如此,他们换来了自己独立解读文本的能力,独立把握文脉要点的能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才有了课堂的底气与大气。
这世上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世界总是在偷偷奖励自律的人。这两年成长起来的新秀,如娜茹、亮云、李丹、艳飞、爱芳、魏瑜、明凡等老师,他们的努力我们看得见,特别是李丹,关注她的简书,倾听她激情飞扬的分享,我们有压力,但更有动力与欣慰,我们看到了最美的教育姿态。
特别是以“烹茗煮书”的共读分享,吴淞超老师的《给教师专业写作的68条建议》引发共振、共鸣,文祥、宝玲、永芳等老师的分享感人肺腑,无不诠释着阅读与写作的魅力,主持人杨丽红的温婉、灵动无不彰显出阅读就是生命的底色,时针早已过研修时间,但依然有几百人不肯离去,这不更昭示出河南教师最美的教育姿态吗?
三要守业,百度百科有曰:尽力于自己的职守和职分,不旁骛。保持祖先遗留下来的事业;保持已有的事业。专心于所学之业。作为教师,教育就是我们的立命之业,教室才是我们的安身之所。我们要潜心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践行更专业的教育。
我们深知,教育的宗旨是人的发展,教育的科学发展观是人人皆有可能,教育的基本规律是人的成长规律,教育的良心是责任与公平,教育的底线是专业与尊严,教育的真谛是尊重与关爱,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为成功的人生奠基”。这,需要我们不断地思考、研究、践行,需要我们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
因此,我一直认为,成绩算不上成功,荣誉算不上成功,著书立说也算不上成功。那么,真正的成功是什么呢?
从当下看,我们是否能安身于教室,教天地之事,育生命自觉;能否让属于自己的那间教室宜居、温暖,洋溢着师生生命的律动;能否以慈悲为怀,以高洁的人格与智慧的语言,去唤醒孩子生命的自觉;能否把每一节课都当作未完成的作品,视为生命的一部分,努力让课堂富有情致与诗意,让教育充满激情与灵动,让自己成为一名精致、从容、优雅的教师。
从长远看,当学生走出校门,面对曾经的班级和学校,是匆匆逃离,还是刻骨铭心的回忆;能否像我一样真诚待人,努力工作、热爱生活;能否也像我一样心怀感恩,善待一切,富有悲悯情怀……正如吴非老师所言:“今天的教育要由未来作评价”。
年会接近尾声,第七届年会的承办方长葛市颖川路小学回声嘹亮,从张军伟校长办学理念的分享,从与会学员的千份作业,从孙秋备、刘飞两位老师工作室的参与度,我们感受到长葛教师正大踏步走在教师专业发展的路上,那一声声生命拔节的声响萦绕耳际。
独行快,众行远。再关注一下我们年会伟大设计师——李琳社长,还有总是躲在幕后的英雄焦兵书校长,还有每一位分场的负责人和全程技术指导师,哪一位不是守业之典范,哪一位不演绎着最美的教育姿态。
总而言之,人的高大与卑微,大概不以身高、学历、名声来计算,也不以职务高低或荣誉多少来考量,而是看脊梁骨是否挺得直,精神上是否晶莹透亮,是否有仁爱之心,是否有舍我其谁的勇气与执行力。在教育生涯这本字典里,尊严源于专业,专业源于沉潜。当我们拥有了尊严感、获得感与幸福感时,我们或许才有底气说:“我这一生,守初心,担使命,无怨无悔”。
再次打开年会视频,再次感受专业的丰硕,守心,守拙,守业,孕育教坛一片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