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下人有上上智”、“上智无心而合,非千虑所臻” 、“人取小,我取大;人视近,我视远;人动而愈纷,我静而自正。
上智所谓等的智慧,即大智慧。上智的第一部分便是 “见大”,意思是从大局着眼,从而获取的智慧。今天为大家讲述的故事是 “太公望杀华士”。
太公望,也就是姜太公,大家看过《封神榜》的话,对他都颇为熟悉,他就是协助周武王打败商纣王、助力建立周朝的姜子牙。周朝夺得天下之后,姜太公受封于齐地。
齐国有个叫华士的人,才华出众,众人皆称赞其贤明,他是个实打实的隐士,看淡名利,既不向任何国君称臣,也不与任何诸侯结交,一心只盼着过逍遥自在、如云鹤般的日子。
姜太公意在齐国成就一番大业,他求贤若渴,在齐国境内广寻贤才,心想凭着自己的威望,再许以高官厚禄,各方贤能之士定会响应召唤,为齐国效力。
未曾想,这个华士竟三次拒绝了姜太公请他出山的请求。华士淡泊名利、不趋炎附势、拒绝姜太公高官厚禄的高洁之举,瞬间传遍了整个齐国。众人纷纷夸赞他,觉得这才是真正的高人。
然而在太公眼中,“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既然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就得向天子臣服。你不臣服,那就休怪我无情了。于是太公命人将他杀了。
这时,周公,姓姬名旦,乃是周武王之弟,询问太公:“这个华士是齐国的一位高士,您怎么能杀了他呢?”
太公望回应道:“不向天子称臣,不与诸侯结交之人,我太公望难道还能令其臣服、与他结交?但凡国君无法令其臣服、无法与之结交之人,那便是上天要遗弃之人。召他三次都不来,那他就是叛逆之民。倘若对他这种行为加以赞扬,使之成为全国民众效仿的对象,那我这个当国君的还有何用?”
周公仅仅看到华士是隐士、高人、有才,因而觉得不该杀。但他并未看到华士的才华无法为己所用。
而太公却比周公看得更为深远,认为他即便再有才,若不向天子称臣、不与诸侯结交,那就无法为天子和诸侯所用,他没有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的担当,没有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的抱负。倘若赞扬这种行为,那往后谁还会为国家效力?故而,太公毅然决然地杀了华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