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说:“要使学生学会流畅的阅读,并理解阅读的内容,要使他们能一边阅读一边思考所读的东西的含义,只有把学生的阅读技巧提高到这样的程度,才能自如地进行学习。”我们常常有一种感觉,在阅读时,看着看着,脑海里不知不觉的想到:“今天中午吃什么?”“明天上课那个环节合不合适?”“孩子们现在在外面干什么这么吵?”诸如此类,在阅读的过程中,思绪已经飞到九霄云外去了,又或者是认真的看着书,怕自己注意力转移,就用低声朗读的方式将内容念出来,结果念完一遍,根本不知道这段内容讲的是什么,于是回头继续看一遍,结果还是不理解,所以我常常有阅读读了个寂寞的感觉。
关于这个问题,我自己反思原因主要以下几点:
一、学生时代读书的阅读量没有跟上,导致理解能力不足。
因为我是家里的老二,姐姐比我大三岁,记得在幼儿园时期,我每天听着一年级的姐姐读课文背课文,不知不觉的竟将整本书都背了下来,就这样在听和看姐姐的学习中,我竟然认识了很多字。后来我到处借书看,像《格林童话》、《365夜故事》、《西游记》连环画等等一类的童书,在我还未上小学前,就已经都看了,后来实在没书看,就把表姐定的《知音》《故事会》拿来看,可以说,这个时期的我记性好,理解能力强,热爱阅读。很可惜的是,我父母没有文化,基本是文盲,也不懂得教育孩子,平时安抚我们的东西就是让我们去看电视,由于我爱看书,期初我并没有对电视产生任何兴趣,但是姐姐却沉迷电视,无法自拔。后来我上了小学,父母由于工作繁忙,更不管我们了,任由我们看电视,我也渐渐被电视的精彩吸引住了,从此,阅读离我越来越远,这样的恶习一直延续到高中。我的阅读史停留在了幼儿园,现在想来多么可悲。
二、记性不好。
我常常有看了一本书后,不记得之前讲了什么,哪怕是很感兴趣的书,看完也就一干二净了,不过这也可以理解为,是浅阅读,所以没有记忆。
三、智能化时代,手机成了最大障碍。
每每我想拿起一本书阅读时,转念一想,先刷刷手机,过一会儿在看书。可手机一旦拿起,一整个时间就消失殆尽了,晚上刷着就到了半夜,白天刷着就到了饭点。
这样的阅读方式,让我尝到了知识贫乏的恶果。每当我给学生上课时,我总觉得自己的知识储备不够,无法给学生更广阔的知识面,一篇精彩的课文常常被我解读的索然无味,尽管看了很多教参,但是缺乏自己的理解,我一度为自己这样的水平痛苦。学生时欠的债总是要还的,如今我已经从教语文教学工作11年,可我还是常常感觉力不从心,愧对学生。
这样的现状让我痛苦的同时,也让我深深反思,我可以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改变现状?“阅读,何以解忧唯有阅读!”只有阅读可以解决我的困惑,解除我的痛苦。为了克服自己的惰性,我加入了阅读训练营,加入了新网师,看着这些群体里一个个优秀的学员,我佩服惊叹不已,也暗中为自己加油打气,希望自己能向优秀看齐,向优秀迈进!(1166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