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粤军的历史,一般认为从1917年底孙中山建立的援闽粤军开始。
早期的粤军,番号众多、关系从错综复杂,其间经历了两次大分化,一是1922年6月因“炮轰总统府”事件,孙中山和陈炯明彻底交恶,粤军分化为“拥孙派”和“拥陈派”,陈派粤军主要在1925年底被消灭。
二是1925年8-9月,粤军(“拥孙派”)因廖仲恺刺杀案被整编,只保留了李福林的第五军和李济深的第四军。
1927年底,因“广州起义”引发的内讧后,李福林的第五军被解决,自此民国的粤军各部,均为第四军的各分支(主要分为张发奎的四军系、陈铭枢的十九路军系,陈济棠的派系)。而第四军,则是由粤军第一师扩编而来。
第一师有着璀璨的历史,自创立起,精英荟萃,才俊辈出。这支存在时间不过四年的模范之师,在抗战时出过四个战区司令长官,将校无数,民国众多耳熟能详的的名字,如李济深、陈铭枢、陈济棠、邓演达、张发奎、薛岳、蒋光鼐、蔡廷锴、叶挺、陈诚、钱大钧等,除后面两位非粤籍人士外,其他均是第一师创立时,即在其中效力。
如此将星熠熠的一个师,放在整个民国史,或许也无出其二。
而粤军第一师的创始者、首任师长,即是邓铿(名士元,字仲元,1886年生,祖籍广东梅县,出生于广东惠阳)。
所以,称邓铿为“粤军教父”,毫不为过。
年轻有为,被誉为“一代人杰”的邓铿,却早早在1922年死于非命:1922年3月21日傍晚,邓铿从香港接友人回到广州,在大沙头广九车站被歹徒连开数枪击中,抢救无效于三日后去世,终年38岁。
邓铿案是百年来的一宗“悬案”。其被害之际,正是孙中山和陈炯明因北伐问题明争暗斗之时,当前一般的公开资料都将邓铿案算在陈炯明头上,谓邓铿是孙中山的坚定拥护者,支持北伐,从而陈炯明派系的暗算。
但是,陈炯明在失败后,早已被定义为“军阀”和“反派”,对邓铿案的上述定论,为当权者倡,显然有迎合“胜为王、败为寇”的舆情观点。
综合人物背景与人情伦理,对这宗悬案,首先应可以确认的一个观点是:邓铿非陈炯明派系所杀。
首先,认为邓铿为陈炯明所害的观点,远忽略了两人之间的关系:陈炯明和邓铿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陈对邓极为信任,视其为肱股心腹。
邓铿于清末就读于广州将弁学堂步兵科,毕业后留校任教官,具有正规军事学术和实操水平。
辛亥革命时,邓铿即与陈炯明相识,并接受陈的领导,在惠州组织民军起义,迫使清廷守敌投降,光复惠州。两人都是东江一带人士,在相同的革命信仰下,互敬互仰结为莫逆之交,开启了十几年的通力合作。
陈炯明是文人出身,军事终究非其所长,此后革命途中军事事宜,多交邓铿主理。如辛亥革命后,陈炯明任广东都督,即委任邓铿为陆军司司长(后任琼崖镇守使),负责整编广东的民军。
二次革命失败(1913年),邓铿逃亡日本,并加入了孙中山领导的中华革命党,任军务部副部长(部长为许崇智),邓铿自此与孙中山结识,并逐渐为孙信任。护国战争前后,邓铿奉命回国策划起义,后出任广东讨袁军总司令。2
中华革命党时的邓铿(左一),左三为许崇智,左六孙中山
1917年底,援闽粤军成立,陈炯明任总司令,邓铿任参谋长,两人再次合作,此后部队发展壮大过程中的一系列战斗,主要策划均出自邓铿之手。
1920年底完成驱逐桂系后,陈炯明整编部队,其中一项重要计划是新成立粤军第一师,委任邓铿兼任师长,意在将其打造成全省的模范师。
第一师组建和人事工作,则完全由邓铿负责。陈铭枢回忆,他加入第一师后,因民选县长的事,才和陈炯明第一次见面。陈铭枢团可是由敌方改编而来的部队,而总司令陈炯明对团长这个要职竟没有履行必要的面试。此细节亦足可见陈对邓的放权之宽。
1921年6月,陈炯明进军广西时,由邓铿全权代行粤军总司令职务。次年2月,也就是邓铿被害的头一个月,陈回海丰老家,仍由邓全权代行职务,足见陈对邓的信任之深。
陈炯明是秀才出身,有恪守旧道德的一面,事事讲究礼统,颇重人情世故(多个史料证明,后“炮轰总统府”的事件,并非出自陈本意,为其手下叶举等一帮军官的激进行事。陈在惠州听闻事件发生时,一向颇有修养的他,气得当众怒掷茶杯。哪怕因此事和孙中山的反目已经是木已成舟,但他还是写信给孙致歉)。
两人关系如此之深,陈对邓如此信任,在邓铿被杀的前一个月,陈还委任邓全权代行职务。而一个月后,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却说讲究礼统、颇重情义的陈炯明,将多年的莫逆之交邓铿杀了,这实在让人难以置信,
从人理伦情的正常逻辑看,这个观点站不住脚。
(未完待续,竟然看到这里了,如果觉得不错,随手点个赞鼓励吧。关注我,欣赏真实而有趣的历史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