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太阳像一炉烧红的铁,将山间的石板路烤得发烫。清晨五点半,当城市还沉浸在空调房的凉意里,志愿者们出发了。背包里装着二十份贫困生档案,每一张皱褶的纸张上都记着孩子的梦想——"要考上岳西中学""要考上大学”。
志愿者们总说,盛夏的走访最难熬,却最不能耽搁:"暑假是找到孩子的最好时机,等开学了,有些娃娃和家长可能很难一起找到。"每一次出发,只为把那些可能被山风吹散的读书声,重新拢回教室,重拾梦想。
(一)叶子:在风雨中,向着光生长
一岁半,父母离异,她的世界从此少了完整。
寄居外婆家,童年多了几分漂泊。
四年前,一场意外,带走了相依为命的母亲,天地仿佛倾覆。
从此,“父亲”更多是一个遥远的名称,偶尔出现在汇款单上,而支撑起她日常生活的,是大姨温暖的臂弯和表姐细心的陪伴。
她叫叶子。今年夏天过后,就要升入八年级了。叶子的家在山顶上,也是今天我们走访的第一家。
命运给了她过早的寒冷与沉重,却没能熄灭她眼中的光。圆圆的眼镜片后,那双眼睛清澈、坚韧,依然盛满对未来的期待。
她乖巧懂事,深知这份安稳来之不易。
她勤奋刻苦,学习成绩在班级里名列前茅。
大姨和表姐的付出,是她最坚实的后盾。表姐欣慰地说:“叶子很争气。只要她愿意读书,我们一定供她继续学下去!”
叶子是不幸的,小小年纪经历了太多生离与孤寂。
叶子又是幸运的,在人生的风暴中,有大姨和表姐用毫无保留的爱,为她撑起了一片晴空,让希望的种子得以生根发芽。
这束光,来自血脉之外的至深亲情,
这束光,来自叶子内心不灭的顽强力量。
它穿透了阴霾,照亮了书本,也照亮了前行的路,以年级前列的成绩证明着“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
(二)以爱为脊,撑起生命的晴空——走访子涵家的微光故事
岳西县的村落里,有这样一个家——
墙角的书桌紧挨着父亲的床榻,
少女子涵伏案疾书的背影,
与母亲清扫街道的晨曦重叠成同样的弧度。
十一年前的一场意外,
让命运的重锤砸向这个家庭,
却未能压弯一位母亲的脊梁。
她拖着环卫工的扫帚走过四季,
指尖皲裂的纹路里藏着四份责任:
瘫痪的丈夫、年迈的公婆、求学的女儿,
还有那句“再难不能难教育”的誓言。
低保金与助学补贴的账本上,
她执意划去大女儿村医实习后的帮扶名额:
“国家的恩情要记在心里,
咱们能站起来的时候,
得把温暖递给更需要的乡亲。”
“安庆好人”的奖状静静贴在斑驳的墙上,
映照着两个女儿的人生答卷——
长姐的白大褂,幼妹的岳西中学录取书,
都是对“母亲”二字最铿锵的注解。
这个用坚韧编织的家里,
瘫痪的父亲是子涵夜读的“同桌”,
母亲扫帚下的沙沙声成了最动人的伴读。
父亲告诉我们,
如果不是因为孩子们,
我早已丧失了活下去的勇气,
母亲却告诉我们,
只要他在家就在。
苦难没有让屋檐低垂,
反而让爱站成了山的模样——
你看,那姑娘眼底的火光,
正燎原成一片未来的星野。
母亲用时间诠释着为母则刚,生命的尊严,苦难与希望的交织,散发着母性的光辉,不正是千千万万个母亲的缩影么。
(三)苦难中绽放的光——致敬一位母亲的双肩与两个女儿的星辰
她们的家,没有“苦难”的标签。
十年前的风雨折断了屋檐,她却用双手撑起了整片天空——年轻的母亲,在零工攒起的硬币里种出了希望,在汗水中笑着告诉女儿:“日子会亮起来。”
而光,真的来了。
大女儿用优异的成绩叩开了高中的大门,小女儿的笑容里住着太阳,小屋因她们的懂事而温暖。志愿者上门时,母亲反复道谢,可我们更想对她说:谢谢您,让我们看见——
“坚韧”二字,原是一个母亲凌晨五点的背影,
是女儿们接过奖状时,她眼角未落的泪光。
这一家,不需要怜悯。
她们的故事里,有风,有裂缝,
也有生生不息的黎明。
失去父亲的姐妹在母亲乐观坚韧的熏陶下,展现出超龄的懂事。向阳生长,心怀希望,精神富足足以对抗物质匮乏。
我们坚信,每一份真实详细的记录,都是孩子们改变的起点。
这一路见证了苦难中的坚韧、绝望中的希望,如星辰般闪耀的生命力,更深刻体会到教育帮扶对于山区儿童的重要意义,这些孩子用小手写下的不仅是作业,更是对命运的温柔反抗。叶子窗前的野花、子涵父亲床尾的书桌、嘉懿帮妈妈洗的衣服,都在诉说同一个真理:教育的本质,是让生命有翻越群山的力量,让星光终成星河。
感谢志愿者们烈日当空,不惧酷暑,走进大山的褶皱,倾听那些被风声淹没的故事:记录他们的家庭困境,传递他们的求学渴望,让每一份善意都能精准抵达最需要的地方!
文字:芒果果
图片:走访群内
发布:人事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