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1055天
咨询师的难,在于即使花了很多的精力和金钱,有了接案的能力,可能也无用武之地——也就是说,没有来访者。
加上市场上五花八门、鱼龙混杂的课程造就了良莠不齐的咨询师,有需要的来访者也不知道如何评估选择,一来二去尝试后,索性就放弃了,甚至对咨询师打上了某个偏见的烙印。(呃...不得不说,找咨询师请关注咨询流派长程受训背景,越长越多越好,老师咖位越大越好 😄)
咨询的需求是大的,然而,选择咨询的人,不仅需要勇气,还需要一些比一般大众高一点的认知——可能这么说会带来很多不同的声音,甚至有人就此不屑或批判。观点或许存在不足或局限性,但也有它的道理。
除此之外,就是事情发展到糟糕恐慌的地步,痛苦超过能够承受的力度,又没有其他可供选择的办法, 不得不“咨询”试一试了。
当然,咨询也只是一种选择,并非是什么万能贴膏,能治百病。
以上种种造就了咨询的难。咨询师不断地自我提升、精进、投入,与其得到的经济回报是非常不成正比的(对绝大多数咨询师而言)。即使如此,为何大多数咨询师还是愿意坚持走下去?(不排除我自己比较关注坚持下去的人,所以就会认为坚持走下去的人比较多,实际放弃了的人可能更多,只是自己没有关注到而已。)
我个人的理解是:能够支持咨询师走下去的,是自我成长的收获。这部分,本身就需要付出经济的代价。想想看,人们赚钱是为了什么?难道不是让自己能够享受自己的人生吗?能够在生活中得到自己想要的,能够更轻松快乐地生活...
那些用钱能买到的东西,带给我们的无非就是满足了我们内在的欲望。
咨询师的成长,是跨过了“钱”这个中介,直接与我们内在的需要面对面“洽谈”了。
可能有人会提出疑问说,有钱,就有地位,获得他人的尊重和青睐;有钱,就有安全感,能够吃香的喝辣的;有钱,能活成别人眼中羡慕的人...
我会把“钱”满足的这一类称为“欲望”,个人成长满足的这一类称为“需要”。
欲望,不一定是我们内在的需要,但欲望是通往我们内在需要的一种途径。
需要,是我们内在心灵的呼唤,是生命在黑暗中的呐喊,一旦被看见、被满足,生命的色泽就会明亮起来。
所以,许多人有钱,也不一定快乐。有钱,不代表“富足”。
第欧根尼在面对亚历山大大帝询问他的需求时说:不要挡住我的阳光。
追逐金钱到一定程度,人也是要去让太阳照见自己的心灵呀!赚钱,不如晒太阳。我们很多时候赚钱的最后,就是为了“晒太阳”...
如果,你已经在晒太阳了,还需要什么呢?
身为咨询师,当我们以这样的视角去看待时,是否能够让我们稳稳地沉下心,走好每一步来时的路呢?!
难,则难矣。不想要那么多的时候,也就没有那么难了。
或许,这本身也是咨询师需要修行的功课,也是通往“成熟”的必经之路。
说完了“难”的处境,接下来我想聊一聊“尴尬”这个点。
对于无名小卒的咨询师,要走出一条自己的路,自然是难上加难。尴尬的是什么呢?
就拿现在很多咨询师选择自媒体这条路来说,一方面说好的咨询师啊,要保持一点“神秘”,不能过度地曝光自己,否则跟来访者工作的时候,来访者可能对你已经有了很多的了解,带着某种“移情”而来等等,包括你形成的风格,对来访者造成的固化印象,叭叭一堆可能潜在的影响。可另一方面呢,你选择的机会、发展的空间更小更狭隘,即使你学了很多,即使你希望能更多地发挥自己的价值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可能也没什么机会。你可以选择“等待”,那就是未知的、被动的等待。哪个有点“功夫”在身上的咨询师,不会去运筹帷幄运作起来,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去尝试?
同样,就我自己来说,也是在开始尝试着做自媒体。对此,我的观点是:去做就行了!少想什么尴尬不尴尬,我们本身就不可能服务到所有人,有地方发挥价值,“意义”有地方可落,无论什么形式,都可以。做到什么程度算什么程度。以适合自己的方式来,以契合自己的想要的方向为导向,以自己相对比较容易开始的地方去行动,我们就可以化“尴尬”为动力,Just Do It !
‘难’也好,‘尴尬’也好,首先我们不要自己给自己设立一个这样的框架,即使有这样的处境,也是我们突破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