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天太太在学阅读教练课程,在做方案、写复盘的时候经常会陷入焦虑之中:这里是不是可以写的更好?那里有没有什么问题?
得亏我自己就是个教练督导,不然面对这些问题我还真不一定知道怎么回她。
不过……是不是正因为我是督导,她才会止不住想要问呢?
我就说,没关系的,先完成,再完美。这也不是你非常熟悉的技能,而是刚开始学嘛,不用担心,先想到什么就写什么,那就行了。
太太就说,不行呀,她是完美主义者~!
我就说,没关系的,现在你能把自己想到的思考都写下来变成方案,已经很了不起啦。督导们就是来帮你审核方案,让你的方案变得更完善的啦,所以交上去就行~
但是太太还是不依,非得抓着我一字一句斟酌了老半天,才肯放手。嘴里还咕哝着,“我就是不想改,我就是想一开始做到完美。”
我知道这时候也不是说教的时机,也就没多说什么,认真帮她改完就是了。
不过反观我自己,这种情况在过去也是经常发生,而我却没有一个能够帮助我完成这种“完美化”的导师带着我。那结果就是,一旦我觉得不够完美的作品,我甚至都不会交出去,最后落得个“没完成”,只能说是得不偿失。
就算是前段时间学习有声的时候,我也依然有这种状态:害怕审听,害怕听自己的原音,甚至听到都觉得尴尬。
还好,后来上了几次直播点评作业的连麦后,我也逐渐习惯了去听自己的声音了。这样一来,我的进步反而是更快了。
早在读书营的时候,所学的“创作轮盘”就已经告诉我,一篇文章没有修改过3~5遍,是很难达到一个比较理想的状态的。而且在这个修改的过程中,我们还得反复去了解读者的需求、自己的能力、整篇文章的风格、可读性、内容的深度和广度的控制等等很多重要的创作要素。
而其他的作品其实也一样。尽管我们会忍不住希望每件事都尽善尽美,而我们也必须承认这只是一种理想,不总是能成功的。但并不代表一步到不了位,就再无机会了。
特别是,如今的信息时代,说到观念、需求之类的,日新月异这个词已经连“白描”都快要算不上了,而是“谦辞”了。就在我们花时间去做一个作品的时候,甚至需求都可能发生变化,那难道我们就只能不断改不断改,永无交付之日了吗?
那么首当其冲的互联网产品就要出来说话了。看看我们现在功能多到无所不包的微信,他最初不过就是一个连QQ的丰富度都不如的聊天软件,经历了无数次的迭代,现在有好多功能最初我们连想都不敢想。但就算是如今,我们难道就能说它是完美的软件了吗?当然不算,这不每天我们都还在吐槽它这里那里不好吗?毕竟,用户也是在成长的呀。
且不说是微信了,在互联网产业里面,一个概念提出来,就算一时实现不了,都要投钱去研发,把原型先做出来,不然说不定我们还在闭门造车的时候,风向就变了,需求也变了,或者别家的东西就抢占了市场,出来的东西甚至不如我们几个版本以前的好……
实际上,这也是一种真正的专注,专注于当下可以做到的,可控制的要素,把它们一一做好,而不是一直把思维的焦点放在自己都没有把握的事情之上。
待到完成了基本的东西,拿去面对读者、市场后,再通过反馈来不断迭代、完善,精益求精,持续发展,这才是对待作品最精致的完美主义。
否则,任何妄想一蹴而就,一步登天的心态,不过是一种功利主义而已。他们的关注点其实并非在打磨作品之上,而是在那些作品出去后会获得的物质或非物质的奖励,以及可能面临的不同意见,于是尽全力在纠结这些本就不合理的思想:毕竟,几乎不可能有所有人一见就必然说好的事情,也不可能任何东西第一次出来就能尽善尽美。
因此,完美主义必须和长期主义结合起来,否则,这种“不想改、不想面临非议,只想获得赞誉”的心态,仅仅是贪胜,妄图一劳永逸的急功近利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