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破烂与捡破烂的三个启示

文/樊荣强

最近在网上看到一个题为《底线》的故事,我觉得挺有意思。故事是这样的:

我们村里有一个收破烂的,有一天,他走着走着,在路上看见五六个瓶子,但他没捡。我很好奇,就问他:“你为啥不捡瓶子?”他说:“我是收破烂的,不是捡破烂的,我爹说了,只要捡了一次,这一辈子都会去捡,就不想去收了。”

这一故事,看似平常,却在评论区引发了许多争论。同样一件事情却有不一样的评价,既说明世界的复杂性,也体现了从多个维度看问题的必要性。

我总结了一下,这个故事至少给我们三个方面的启示:

启示一:警惕习惯与惰性的陷阱

收破烂者听从父亲“捡一次可能一辈子都去捡”的告诫,实则是对“捡”这种相对轻松、自由、易滋生惰性行为的警惕。

“捡”是更易获取小利的方式,可长期如此,人就容易陷入这种简单模式,不再愿经营“收破烂”这类需更多投入与规划的生意,最终可能因小失大,磨灭做大事的心思与格局。

就像企业经营中,若总沉迷于短期订单带来的小额利润,不愿投入资源研发创新、拓展长期合作渠道,终将在市场竞争中失去核心竞争力;职场人若满足于重复性的基础工作,拒绝学习新技能、挑战高难度任务,也会逐渐失去职业成长的空间,难以实现更高层次的发展。

启示二:职业定位决定发展高度

有人说,捡破烂是职业,收破烂是生意。这个观点很独到。

捡破烂者,大多是靠偶然在路边捡得零散废品,或者到住宅小区的垃圾桶里边扒拉一些废品,挣的是仅能糊口的辛苦小钱,很难有长远发展。

收破烂者是捡破烂者的下家,他收取无数捡破烂者捡来的废品,再转卖或加工,靠差价盈利,他的身份是“老板”, 他做的是一门生意,而且做得好能挣大钱。

故事里的收破烂者,清晰区分“捡破烂”与“收破烂”,坚守“收破烂”的生意定位,正是明白职业定位不同,发展天地迥异,捡破烂是小打小闹的谋生,收破烂是能成气候的事业。

启示三:坚守边界守护行业生态

“捡破烂”与“收破烂”可以视为废品回收行业里价值链上的不同角色。

若收破烂的人也去“捡”,会抢占本属于以“捡破烂”为生者的资源,破坏行业内不同角色的生态平衡,让那些靠捡破烂维生的人收入大减,影响整个行业生态的稳定与公平。收破烂者拒绝捡瓶子,是主动控制行为边界,不搞内卷,维护行业里不同从业者的生存空间。

如果一个公司不断地跨越边界,把上游或者下游该赚的钱都让自己赚了,短期来看好像多挣了钱,但是从长远来讲没有人再愿意与你合作。毕竟,良性的行业生态,需要每个参与者都恪守自己的角色边界,才能实现共生共荣。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