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鲜少真正地满足;我们的心里有一种永不休止的唠叨,想要从生活中获得更多,而这种不满足就导致了痛苦。—《正见》
一早出门听书,听到这句话特别有感触,就把它留了下来。
确实如此,头脑经常会发出一些唠叨声:这个地方还可以做得更好一点,那个地方还可以在修正一下,你看人家可以做到,你为什么不能做到?……总有无休止的声音在干扰着自己去行动。
今天过完就可以好好休息两天了,本来是一个愉快的周末,却感受到自己在受着一些无声的干扰。
回想上午快速地把想做的事情门口的那个版面用简笔画的方式把它画完,并粘贴上去,自己也挺满意的,可为什么做完之后依然没有喜悦的感觉呢?
一直萦绕在脑海里的,是和同事交互的过程当中,感受到自己有时说话会前后不一致,例如早晨她原本已经准备好材料要上课了,而我却说的一句:早上我来上也可以。没有再度明确确认信息。等到开始准备上课的时间的时候,我就发现他坐到电脑前,于是我过去问他:你现在在做什么呢?上午是你上课还是我上呢,如果要让我上课,你就直接告诉我……那一刻我全然忘记了自己早上随口说的那一句话,因为在早上入园的时候我的确想自己来上来着,但看到他准备好材料。我也以为他就要准备自己上了,于是我的心里是默认他要来上课的,而他却认为是我要上课,因此信息不对称,导致我们在谁上课这件事情上都出现了不置可否的状态。当他去上课之后,我却没有办法单纯地去做别的事情,还是去关注到孩子的状态,去观察某个区的孩子,在观察的过程当中,我发现孩子在学习在游戏的过程当中,他们之间的这种学习是缓慢的,而且需要多次的重复,在《互动还是干扰》一书中所提到的,孩子的技能和概念的学习是反复、重复的,而且需要时间和空间的。
下午组织活动,因为电脑的卡顿,使得我想要播放的PPT无法呈现,因此活动的时间推迟没有办法让我完整的组织活动,让我有微情绪的升起。似乎有一个声音,在说:你做得还不够好,怎么可以犯这种原则上的错误。
下班一路上提不起劲,感觉没有什么特别值得开心的事。我观察自己情绪的根源来自哪里。当我的心受到阻碍,总是去想着做不到,做不够好的事情上,所感知到的一切就是停滞的,产生的感受就是痛苦的,虽然这个痛苦并不是很痛,但他就像一团乌云一样遮住阳光,人看不见光的时候就会感觉特别的无力。
我想还是得每时每刻觉知自己的情绪状态,选择有意识的放下,只在此刻当下这样的习惯也是需要练习的。
今天做得好的三件事,第一就是决定了的事就认真去做,比如还创背景,昨天想到的就是节约用纸,用线描的方式也依然能够做出立体的效果,今早很快的就把它完成了。
第二就是在制作的过程当中发现自己挺喜欢动手制作的,多动手,能让自己的头脑变得更加的清晰灵活,特别认同。
第三就是坚持,无论多晚,我依然能够把每天日更的文字码完再去睡觉。
人们常说知足常乐,我认为是对自己当下的自所作所为,所行所事都是知足的,那么快乐也就自然而然的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