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距堂弟如恭踏入大学之门,刚好一个月。一个月前,是我这个兄长送他去的学校。想起来,那会心底涌动的兴奋劲早已平息。先后给他的几通电话,得知他正在慢慢适应全新的陌生环境,这让我安心了不少。
其实,跟我送他上学时告诉他的事来比,我没告诉他的或者说不知道该怎么说的事要多得多。这样来不及说、说不清的事太多,以至于对我这个毕业多年的人,也不得不经常去思考。
大学时光,不论当时发散着怎样的迷人气息,闪烁着怎样的霓虹光彩,现在都模糊地风影不再了。偶尔会感觉那是一道急速闪过的光影,多年后,很难再觉察或怀想彼时的温度。
大约(这也是我渐渐觉悟出来的),世界上唯有时间是不急不躁、循环交替而又无声无息的。时间不会亲自评判一个人过往的对错,它保持着永久的沉默习性,因此时间能成为人类永恒的朋友。
这一切的新旧交替很容易触发一些思绪。堂弟如恭的大学生涯才刚刚起航,而我自打大学毕业,裹挟在社会生活的滚滚尘埃里已有若干年月;他必定满怀新鲜的憧憬与期待,而我常常沉湎于对过往的怀想;他也许要一个人走过漫长的无知长路,而我也将背负着亲历的悔愧前往更深刻广博的人生大地。
人们经历的过去,就像他们一生这部厚典中已经书写完成的篇章。它们静静地躺在过去的旅途,或被人们遗忘;或被人们一生铭记。再幸运些的,就会被主人常常翻阅,以供思考。倘能从中探索出些有益于自己往后道路的东西,那可真算难得了。
一次与父亲通话,他与我谈起大学这个话题,引发了我许多思索。我又想起初入大学时,校园书摊里铺摆的各种有关如何度过大学的书籍来,不禁觉得这是个严肃的话题,恐怕会被人们长久地谈论。至少从目前看来,这个问题是没有定论的。
先前读过一本令我印象深刻的书,叫《优秀的绵羊》。乍看书名,实在想不到它是一部阐述大学教育与社会体系的深刻的书。这本书是由一位在美国常春藤盟校生活工作了24年的威廉·德雷谢维奇教授所著,也是他从耶鲁大学辞职之后的作品。
威廉在书中历数了美国当下精英教育的弊病与一些难以打破的暗规则。他说自己教导与接触过的不少所谓的常春藤的“天之骄子”,都有着许多十分明显的致命弱点。比如,他们聪明、心怀梦想而斗志昂扬;但同时又畏首畏尾、缺乏使命与责任感。他们擅长解决问题,却不知道为什么要做那些事情。在书中,他还描述了许多精英学生所面临的诸多心理问题。
当下的所有家长,几乎都陷入到一个怪圈中去了:他们对孩子寄予了太多的厚望,却忽略了孩子们自然的成长节奏。父母们关注成绩多过关心孩子的身心成长,面对不同的情况则又对孩子表现出不一样的评价标尺。这样的社会性行为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扭曲、破坏了孩子们对一切事物的客观认识;同时也给他们带去了许多身心负担,从而阻碍了他们健康的成长,种下了极端、狭隘的种子。
作者在书中还提到了博雅教育。博雅教育源自西方,也可称作通识教育、人文教育、素质教育。旨在培养出知识广博、气质优雅的人,使学生摆脱庸俗、唤醒卓异。博雅教育是培养出有文化的人,与现在的专才教育相对立。从这一点出发,专业教育或者专才培养虽然适应今天的社会需求,在一个经济时代极大地推动了社会与国家的发展。但客观来讲,整个社会充斥着浮躁、功利主义与不平等现象。人的内心被压迫、动荡不安,这诸多的社会问题与现下的教育体系是脱不了干系的。
另外,自从物质主义占据社会的主席位以后,以前稳固的社会结构便处在各种威胁、诱惑之下,免疫力大减。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今天的教师已非过去那种铁肩担道义、穷力育英才的社会中坚力量了。
一个普通人的真诚往往不会得到重视。犹如一朵开在深谷的花,也终难得到人们的赞美。威廉在《优秀的绵羊》中所描述的种种普通人知道或不知道的社会规则,真是令人沮丧的。这些无形的规则不公平却大行其道,俨然已成为通行于世界的“真理”,它们“颠扑不破”、坚不可摧。
那大学究竟应该怀有怎样的使命呢?威廉讲到,大学应该帮助学生开启他们的智慧、塑造他们的个性,帮助他们认识自己、找到人生未来的方向。是的,现在的我认为,专业知识只是一部分,假如要排序的话,专业知识的学习至多只能排在第二位。可目前的教育理念与体系是大不如人意的。大学恰恰忽略了最为重要的宗旨——对学生心智的开发与引导——以至于如我一样的,直至大学毕业之际还未找到人生方向的学生数不胜数。
《优秀的绵羊》是作者批判美国当今所谓精英教育的,但反思得来的价值同样适用于今天的中国。这是一本难得的清醒的好书,我先前送给了堂弟,希望他闲暇一读。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今日的反思难以引导过去的自己,但愿未来的路,不是九曲十折的。也祝福堂弟,今后将有一个璀璨的人生。
2016年10月3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