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我想看奶奶的手机。”
“谢谢你告诉我你的想法,我不同意。”
“我就要看嘛!”说完小坦克就开始了哭泣。
孩子想看手机上的某个视频,但我们觉得这个视频并不适合他这个年龄,就选择了拒绝。
被拒绝后的孩子非常失望,会坚持说就要看,而且大一点的孩子可能还会说他的朋友们都看过了,也许还会说你是最坏的父母,再也不会理你了。
这个事件中,
我们的决定:我的孩子不能看这个视频。
孩子的感受:难过、失望、愤怒和被冷落。
如果这两件事当中只有一件是可以被接受的,那么孩子的感受就很可能会推翻我们的决定。
如果我们告诉自己,做决定时必须照顾孩子的感受,那么为了证明我们是爱孩子的好父母,我们就必然会改变主意。
但是,如果从“真相不唯一”的角度来看,我们就可以同时接受这两件事:我坚守不让孩子看这个视频的行为规则,同时也允许孩子感到难过、失望、愤怒和被冷落。
如果我们坚信我们的决定是正确的,但同时也知道这么做会让孩子失望,我们或许就可以这样对孩子说:“宝贝儿,我跟你说两件事。第一,我已经决定了,你不能看这个视频。第二,你很失望,也很生气。你真的很生气,我都知道,我还知道你为什么生气。你当然可以生气。”
我们不必在坚守原则和证明我们爱孩子之间做出选择,也无须在理性决策和接纳孩子的感受之间做出取舍。
真相并不唯一。
还有,在我们为自己能够这样看问题而感到高兴时(“太好了,我做到了!我是好父母。”),孩子却仍然在难过。毕竟,这些话不是咒语,无法立即解决问题或缓和局面。
但是,这些话能促使我们尊重孩子的人格,帮助我们跟孩子结成拥有长远收益的关系。
不过,好的养育方式也并非总能换回好的行为,那么接下来要怎么做呢?
假设我们说完“你当然可以生气”这句话,孩子开始尖叫:“你走开!我讨厌你!”我们该怎么办?
首先,冷静下来,在心里确认自己的决定(“我知道,我的这个决定没问题,我相信自己。”)。
然后,继续对孩子的感受——他眼里的真相——表达理解:“唉,我知道你真的很生气,我知道。”
现在,守住行为规则,然后适时补充:“还有许多别的视频可以看,想看的话就告诉我。”或者:“有没有我们今晚能做的别的有意思的事情?”不要忘了,无论对我们还是对孩子,我们该做的已经都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