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7月6日至7月14日是西班牙的奔牛节,又名圣费尔明节(西语:San Fermín)。
突然想到奔牛节是看到新闻:民众裸身抗议斗牛
这个给我的感觉是,斗牛这个活动是不好的是危险的,果不其然,每一年在奔牛节中都会有因为公牛而受伤的人,在公牛奔跑的过程中,无法控制它的走向,即使旁边有栅栏保护着民众,也很有可能被公牛刺伤。除此之外,还有在老街上奔跑的人们,一旦跑不过公牛,等待他们的就只有公牛那尖尖的牛角。
而且,对动物而言,也是是一项残忍的活动。动物们饱受折磨,奔跑者会拉扯公牛的尾巴,用脚踢它们,并且让牛在恐慌的情绪中奔跑。
这样看起来这是一次野蛮而又残忍的运动。
如此残忍野蛮的运动却像一场宏大的盛宴,究其根源,竟是因为一部海明威的《太阳照常升起》使得奔牛而声名远播,开始由一个地区性节日变为一个世界性节日。于是我又重读这本书,试图从书中理解斗牛这项在我看来野蛮残忍的运动,为什么会让那么多人趋之若鹜。
“他轻柔而稳健地把牛引开,然后站住,稳稳地和牛面对面,向牛伸出斗篷。公牛竖起尾巴冲过来,罗梅罗便在公牛面前舞动双臂,脚跟着地旋转。他湿润的、沾着泥巴分量加重的斗篷像船帆一样张开鼓满,他就在牛身前鼓着斗篷转身。一个回合末了,他再与牛面面相对。罗梅罗笑了。公牛又要来较量一番,罗梅罗的斗篷便再次胀满,这次是朝另一个方向。每次他都让牛极近地擦身而过,以至于人、牛和在牛面前鼓风旋转的斗篷全变成轮廓鲜明的一体。一切是那么缓慢,那么有节制,好象他在把牛轻轻摇动,哄它入睡似的。”
这是一段关于西班牙斗牛的描写,语言简短有力,刚性而又平静,把潘普洛纳的圣费尔明节写得节奏分明紧凑,精彩得令人身临其境。尤其是年轻的斗牛士罗梅罗在前一晚和犹太人科恩恶斗之后再上斗牛场,那种带着悲剧宿命感的优雅,那种在生死搏斗中无言的生命情感流露,读得人心里发紧,震撼不已。
“在斗牛场中央,罗梅罗侧向我们,面对公牛,从红巾褶缝里抽出短剑,踮起脚,目光顺着剑刃朝下瞄准。随着罗梅罗朝前刺的动作,牛也同时扑了过来。罗梅罗左手的红巾落在公牛脸上,蒙住它的眼睛,他的左肩随着短剑刺进牛身而插进两只牛角之间,刹那间,人和牛的形象浑为一体,罗梅罗耸立在公牛的上方,右臂高高伸起,伸到插在牛两肩之间的剑的柄上。接着人和牛分开了。罗梅罗身子微微一晃闪开,随即面对着牛站定,一手举起,他的衬衣袖子从腋下撕裂了,白布片随风呼扇,公牛呢,红色剑柄死死地插在它的双肩之间,脑袋下沉,四蹄瘫软。”每次看到罗梅罗斗牛片段,我总是恨不能替之,这不像是斗牛,更像是一场共舞,用优雅迷惑对方,看谁比谁更沉的住气。
再次重读《太阳照常升起》。
我注意到一个女人,迷一样的放纵女人勃莱特。
首先她是美的,天生适合恋爱的美。不管是周旋于伯爵、“我”还是未婚夫迈克之间,还是在众人目光下旁若无人的舞蹈,抑或见到罗梅罗之后不管不顾地私奔,这个女人的生命力都令人倾倒。什么是美?绝色的容颜和曼妙的身姿固然重要,但这二者却都比不上一个人从内心深处绽放出的生命之光,那种明亮到让命运也为之让路的义无反顾的生命的力量。勃莱特就是具有这种光芒的女人,她与生活中这些角色一一来往的过程也是她与命运过招的过程——旋转、直面、擦身而过,最后直击要害。勃莱特是命运的斗牛士,她必然被击倒过,但她还在持续不断地追求爱。这种不屈服的追求,使她美丽。
她又是悲凉的。在她午夜巴黎大喊大叫一定要见“我”的夜里,在她目不转睛地盯着罗梅罗无法自拔的目光里,在马德里寒冷冬天的计程车里,无不有一种深切的悲哀。勃莱特搏击命运,可她也像斗牛场里的斗牛,被刺伤,挣扎流血,注定拥抱失望。这种像海洋一般汪洋蔓延的悲凉感,却衬托出生命力的璀璨夺目,就像是划过黑色夜幕的颗颗流星,短暂绝望,故而凄美。
人和牛的形象浑为一体,都在拥抱着生命。
这大概是我读过最浪漫的一本书了。所谓斗牛的真谛,便是人在迈向理想途径上向死亡最真挚热烈的情话。
附:西班牙奔牛节介绍
西班牙奔牛节在每年的7月6日至7月14日期间举行。在接下来的连续7天7夜里,各项庆典活动包括音乐、文艺、露天舞会等等,年轻人总是通宵达旦地开心享乐,白天兴趣盎然地参加奔牛节的活动,享受被牛追逐的刺激感受。
它的结束一样不平凡,每年7月14日零时。热闹了204小时的人们再一次聚集在城市大厅前的广场上,在焰火表演的烘托之下,手持蜡烛,取下自己的圣费尔明围巾。同时还要高唱Pobre de mí(可怜我吧)"Pobre de Mí, Pobre de Mí, que se han acabado las fiestas, de San Fermín"(可怜我吧,可怜我吧,圣费尔明节离我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