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原生母爱,就不得不联想到家庭,就难免会想到原生家庭的关系构成。其实,选择这本书是需要一定的勇气,分享这本书更需要强大的自我。
听这本书,可能更像是在崩溃的边缘,心情就像过山车一样。听到开心的,哈哈大笑两声,听到难过的,内心平复一下,动不动再留下一串串的珍珠泪,脸颊还没干,又被自己的强大感动的苦笑不得。
这就是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受,不仅剖析了母爱的作用,还说明了母爱是如何影响孩子的,如何影响家庭关系。
书中从婴儿出生,从婴儿的第一次啼哭开始写了孩子是如何认识世界,如何表达需求,如何感知周围环境的安全与否,从而提出了三种依恋类型。
关于婴儿的依恋类型,之前在其他书中我也提到了很多次,今天,既然这本书专门拿出一部分来讲依恋,那我就再次系统的说一说。
婴儿一出生就与母亲建立了强依恋,这也是母亲和孩子的第一次分离,身体的分离,而此时母亲还没有意识到婴儿与自己已经完全分离,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在往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由于婴儿需要母亲的照顾,这就从心理上再次强化了母亲对婴儿的未分离;在母亲的眼中,婴儿是自己的一部分,甚至有的母亲认为婴儿(孩子)就是自己的私人物品,认为孩子就应该服从自己,听自己的话。
第二次的分离是心理的分化,也就是婴儿开始出现“我”的这个意识的时候,婴儿会开始自己去做一些事情,不要母亲参与,例如,母亲想要拉孩子的手或者抱孩子,孩子就不让抱,总想自己到处跑,此时,婴儿已经有了分化的迹象,而母亲还处于未分化状态,还沉侵在照顾孩子的被需要的感觉中。
为了研究婴儿在陌生的环境中并与母亲分离后的行为和情绪表现,美国心理学家艾斯沃斯等人设计了一种心理实验——陌生情境法。
实验步骤如下:
1.母亲与婴儿进入一个房间。
2.母亲把婴儿放下,当婴儿玩玩具时,母亲停留在旁边。
3.陌生人进入,并且保持沉默(1分钟),与母亲说话(1分钟),接近婴儿(1分钟)。
4.分离情节之一:母亲离开。如果婴儿哭叫,陌生人试图安慰;如果婴儿冷漠消极,陌生人努力让他对玩具感兴趣。
5.重聚情节之一:母亲返回,陌生人离开,母亲安慰婴儿。
6.分离情节之二:母亲离开,婴儿独自活动。
7.陌生人返回:调整行为,适应婴儿的反应。
8.重聚情节之二:母亲返回,陌生人离开。
其中每个步骤持续约3分钟。
根据婴儿在陌生情境中的不同反应,艾斯沃斯等人认为婴儿的依恋存在三种类型:
安全型依恋:占比最高,约占婴儿的65%-70%。此类婴儿与母亲在一起时,能安逸地玩玩具,并不总会依偎在母亲身旁,能在陌生的环境中进行积极的探索和操作、对待陌生人也比较积极、友善。当母亲离开时,婴儿会表现出苦恼、不安;当再次相聚时,婴儿会立即与母亲接触,并且很容易被安抚,继续探索房间或者做游戏。这种类型的宝宝通常有一个对婴儿的需要、信号高度敏感的母亲,她们会非常关心婴儿所处的状态,正确理解并做出恰当的反应。长大后,安全型宝宝的适应力更强,容易与人建立信任、亲密的关系,同时在这段关系中又很懂得把握交往的界限感。
回避型依恋:这类婴儿约占20%,具体表现在对母亲在不在场都无所谓。当母亲离开时,他们不表示反抗,很少有紧张不安的表现;母亲回来后,他们也往往不予理会,沉浸在自己的世界。当然,有的婴儿也会对母亲的回来表示欢迎,但是非常短暂,与母亲接近一下就离开了。这种与母亲并未形成特别密切的感情链接的婴儿,也被称为无依恋婴儿。这类婴儿的母亲可能对婴儿的需要不是十分敏感,甚至伴有烦躁、压抑的表现,或者经常当着孩子的面吵架。长大后,回避型宝宝可能会面临想逃离家庭、轻易相信陌生人等情况。
反抗型依恋:占比约10%-15%,又称矛盾型依恋、焦虑型依恋。这类婴儿在母亲要离开前就很警惕,对于母亲的离开表现出非常苦恼、极度反抗;但当母亲回来时,他们的态度又是矛盾的。他们既寻求与母亲的接触,又反抗母亲的接触,对母亲的拥抱会生气地推开,但也不容易重新回到游戏状态,会时不时看母亲。此类孩子的母亲可能经常给予孩子错误的回应,时而冷淡时而热情,尤其当心情不好的时候,孩子可能变成了发泄桶。长大后,反抗型宝宝会比其他人更为焦虑,可能会过度依赖他人,或者干脆遗世独立,拒绝与他人长期、亲密的关系。
虽然婴儿对母亲的依恋类型具有明显的稳定性,但在家庭环境经历较大变化、母亲与婴儿的交往发生较大转变时,也可能发生变化。
比如最近就有研究表明,不少婴儿在12-19个月的时候改变了依恋的类型,他们可能是从安全型转成不安全型(即后两者依恋类型),也有可能是从不安全型转化成安全型。
有时候,我们的父母终其一生也没有办法完成心理的分化,甚至还会变本加厉,因此,我们把父母分成了民主型父母、严厉型父母、专制型父母、宠溺型父母。接下来我们看看这四种父母的具体表现。
1、“严厉专制型”父母——“我要你怎么做,你就得怎么做”。有规矩但是没有自由,孩子没有决策权,也没有选择权。这类父母往往对孩子要求特别严格,孩子必须照着父母的要求做,否则就要接受惩罚。用一个词来形容,就像是方方正正的“砖头”,坚硬、粗糙、沉重,容易给彼此带来伤害。
在孩子年纪还比较小的时候,惩罚通常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孩子往往迫于父母的权威,不得不屈服听从。但不可避免的是,同样的行为,很快就会再次出现,而且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
父母因此抱怨孩子“屡教不改”,但其实是惩罚式教育的必然结果。
我们必须承认:有时,我们惩罚比如打骂孩子,往往是因为自己的挫败感及情绪管理的失控,是为了“出气”,而并非真是出于为了孩子好、为了让孩子认识和纠正错误。
2、 “宠溺娇纵型”父母——“你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有自由但是没有规矩,孩子有地限制的选择。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很弱小、很脆弱,所以不舍得让孩子受一点点委屈,孩子想怎么做家长都会去满足他,只有自由没有规矩。用一个词来形容,就像是软绵绵的“溜溜球”,软软的,粘粘的,弹性很大,任凭怎么捏。
娇纵型父母认为孩子长大了会自然而然变得懂事,现在的不懂事都是因为年龄小所致,却忽视了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规则意识是从小培养起来的。
没有规则的自由不是真正的自由,而是任性。被娇纵的孩子,不但不知感恩,还认为这一切都理所当然。对父母要么怨恨,觉得父母做得还不够好,把一切责任都推诿到父母的身上;要么就是很自卑,不敢走自己的路,全然依附于父母。
3、“忽视型”父母——“没有规矩,也无所谓自由”。
很多父母或者由于忙于工作没有时间照顾孩子,或者因为怕麻烦而不愿意过多管孩子。父母或者不在身边,或者在身边而没有连接,父母几乎处于缺席的状态(至少是心理上的缺席)。用一个词来形容,就好像“幽灵”,倏忽而来,倏忽而去,不知道他在哪里、在做什么。
被忽视的孩子,内心严重缺乏爱和安全感。因此会对社会、对他人极不信任,也不懂得付出爱。
4、“民主型”父母——“孩子有自由,又有规则”。
民主型的父母又可以称为正面管教型父母,他们既尊重孩子的自由意志,也会帮助孩子制定规则。
“我们一起来制定对双方有利的规则。在尊重别人的前提下,你可以做出自己的选择。我也会维护你的尊严,给予你尊重。”用一个词来形容,就像“魔方”,特别有趣,但需要寻找规律和反复练习,才能达到熟练的程度。
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有个开明的父母,而父母也都希望有个理解自己付出的孩子,这就是民主型的父母的家庭可以达到的一种状态。那么是不是对于其他类型的家庭出来的孩子就要一直背负着父母带来的伤害一直前行呢?
也不见得,我们了解这些并不是为了让我们知道父母对我们到底多么的不好,也不是为了让我们远离父母,而是为了更好的知道自己的父母为什么会这样,学会理解父母,同时也放过自己,让那个过去的伤痛,彻底成为过去,而不在折磨我们自己。
在本书中,作者提出了4种需要改变的妈妈,第一个就是需要学会放手的妈妈,这个阶段的妈妈就处于还未分化的阶段,分不清自己的感受和孩子的感受,是自己的需要还是孩子的需要,经常把自己的感受、需求、想法投射到孩子身上,通过孩子来实现自己的一些愿望、梦想或在孩子身上证明自己;父母把自己的对家庭的抱怨施加到孩子的身上,让孩子产生内疚感,而孩子将内疚感转化成愤怒,投射到其他人的身上。
这类父母在生活中常见的一些表现就是害怕孩子离开,例如孩子上学住校、大学出省等都是这些母亲所不能接纳的;
分不清自己的感受还是孩子的感受,经常会听到这类父母说,我家的孩子就是我的骄傲,我的孩子开心,我就开心,你过得这么不容易,我肯定也就不能幸福;
常常把自己的愿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例如,妈妈年轻是有个当医生的理想,但是没有实现,当孩子出生之后,就会告诉孩子你以后一定要当医生啊,妈妈当你要不是因为你,现在可就是个某某医院的主任医师了,妈妈没有完成的遗憾,你一定要实现啊,你可就是妈妈的希望啊;
通过孩子来证明自己,例如,孩子想要出去玩,妈妈说你现在先别出去,写完作业再出去玩,不然你明天去学校没有完成作业老师就会惩罚你的,第二天,孩子去学校果然受到了老师的惩罚,妈妈这时就会说,你看吧,我昨天说什么来着,让你不听我说的,挨打了吧。
对此,我们也给予两项优化帮助妈妈更好的实现分化:子女试图理解妈妈;妈妈也要以身作则,体面的退出对孩子的干预。
第二个就是错误定位爸爸的妈妈,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妈妈通过把孩子引入与爸爸的矛盾中,借助孩子来解决与丈夫的问题,组成了一个三角关系:坏爸爸+可怜的妈妈+痛苦的孩子。
换句话说,在妈妈的眼里,你爸爸对我这么不好,让我过的这么痛苦,你怎么能对你爸爸笑呢?怎么能和他玩的那么开心呢?你就应该讨厌他,远离他,你也应该跟着我一起难过,一起不开心。如果孩子和爸爸玩的开心,对妈妈来说就是一种背叛,你选择了你爸爸,你抛弃了我。
对于这类妈妈,我们也给出两种方式优化:1、发现幸福的方式,勇敢的表达“我要”,形成自信自尊的人格,重新建立对爸爸妈妈的爱和信心。例如,大胆的说出我想要自由、我想要妈妈放开我,我想要暂时离开妈妈一段时间,我想要一个人生活,并且敢于对爸爸妈妈说出“我爱你们,你们对我很好,尽管你可能没有帮我做过一顿饭,但你带我去旅游过,尽管你曾经给我带来了很多的伤害,但你也温柔的陪伴我一起散步过;
2、回避不幸福的模式,除了“某个东西”,我都想要,只要不是这个,其他的我都不介意,也就是绕开让自己痛苦的东西,让自己不去触碰痛苦。
第三个就是不管不顾的妈妈,孩子出生之后,就把孩子留给爷爷奶奶,自己很少照顾孩子,经常以自己为中心,感觉自己好像还是个没长大的孩子,无心照顾孩子。
对于这一类妈妈的优化方式就是:孩子要学着回忆一些美好的画面,来代替痛苦的部分,体验与妈妈在一起时温馨的画面,让正向的情感表达出来。
第四个就是区别对待的妈妈,尤其是家里有两个或者多个孩子的家庭中,很常见这种情况,妈妈说的是公平对待,但是就想把好的东西留给老二,看老大就是不顺眼,同样的事情,老大做了,就很生气,老二做了,就没多大反应,这样做的核心是什么呢?就是父母把矛盾转移到了孩子身上,而通过打骂这个孩子可以解决妈妈的焦虑,所以,这个孩子就成了维系家庭关系的“牺牲品”。
对于这类妈妈,可以优化的方式就是:重新界定自己的界限,通过“我可以”的表述强调我的重要性。
除此之外,本书还提到了亚撒姆提出的家庭治疗方法,首先,发现自己身上的优点,并相信自己是值得被爱的,因为这些优点往往会对家人产生影响;其次是建立家庭治疗的模式,寻找家人吵架的矛盾点,进行结构调整,每个人都找到自己舒适的状态的关系位置,并保持长期的状态,在治疗时,先“夫妻,再子女”。
本书的确从多角度诠释了父母对于孩子的影响,但也同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愿所有的人,在痛苦里挣扎了那么久的人,此时可以放下家庭的负担,放下沉重的父母,独自前行,追寻自己想要的幸福与快乐。
我是李赛,是一名心理咨询师,也是一名跆拳道教练,还是一位总结达人,阿蔡老师赠予我一个称呼:“总结达人”,我希望自己可以为有需要的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链接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