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一年高考填志愿时,这次肩负着帮别人填志愿的重担。
遥想当年自己高考后,就填志愿问题寻求父母的帮助,农村的父母读书不多,对外面的世界知之甚少,除了一句“我们支持你,你自己决定”,再也给不出实质性的意见。就他们的能力和所处的环境而言,能无条件供我们上学已实属不易。
自己喜欢什么,擅长什么,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好像这些问题从来没有想过,没有明确的概念。只有小学时模模糊糊的那些所谓理想,科学家,工程师,医生…
咨询中专毕业的大姐,大姐说可以报考一些热门专业,什么专业热门,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只是听别人说过而已。大学毕业的二姐说我们有个同学在某大学,感觉还不错。
于是揣着二姐的某大学和大姐所说的热门专业,在眼花缭乱的大学名册中大海捞针,比较来比较去,依旧摸不着头脑。
征求班主任的意见,班主任谨慎地说,A大学不错 ,B大学很好,C 大学也有人报考过。平时靠谱的班主任此时变得模棱两可,高深莫测。他的依据也主要是往届的学长学姐也报考过。
好大学实在太多,我们又是估分报志愿,能不能考得上这也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问题。
没有发达的网络,没有专家的指导意见,也没有大数据的参考,更别奢望用软件来分析近几年录取情况。有的只是一个根据自己的记忆,与标准答案对照后估出来的,不真实却很重要的数字。
没有平行志愿,不了解学校和专业,还要把志愿和专业填得有层次性,形成阶梯志愿,这无疑比高考更困难。
我时常在想,既然人生中就那么关键几步,那么在高考填志愿那么重要的一步中,没人指导,自己就那么糊里糊涂的决定了自己的前途和命运,是不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呢?我是无神论者,也是唯物主义者,但是这样的念头却时常出现在脑海中。为什么是母校而不是别的学校,为什么是现在的专业而不是其他专业?如果选择了其他,人生会不会有更多的可能性?
高考填志愿是我第一次自己做决定的时候,在把大家所说的好大学逐个浏览一遍后,我和顾博士终于决定了第一志愿的学校,只因为这个学校收费比其他好大学都低,从小穷惯了的我们就认定了这所学校,更巧的是这个学校是二姐口中的好大学。
究竟填什么专业呢?大姐所说的几个热门,这时候派上了用场,就填写招生人数比较多的热门吧,确保能考得上。顾博士跟我情况类似,我们俩关系好,而且平时成绩差不多。更重要的是,她没有大姐二姐的参考意见,而且她父母跟我父母一样没有意见。
好吧,第一志愿已经搞定,第二志愿就按照第一志愿的选择来吧,学费低而且招收人数多的所谓热门专业。就这么愉快的填完了所有志愿。
老黄的爸爸是老师,认为我和顾博士平时成绩好,考个好点的师范没问题,一个劲儿的怂恿我和顾博士填师范学校,想要体验波澜壮阔生活的我们,坚决拒绝了老黄爸爸的提议,当然老黄更是严厉拒绝老爸的师范建议。
后来每当我们聚在一起羡慕老师的各种假期各种美好生活时,总会想起老黄爸爸。现在,顾博士是我们曾经梦想过的科学家,老黄是医生,而我,成了搬砖的工程师。至于我们是否喜欢现在的角色和工作,我总是羡慕顾博士和老黄,老黄和顾博士反过来也羡慕工程师。
录取情况下来了,我和顾博士考上了我们自己选择的大学,不同的是我上了自己选择的专业,顾博士却被调剂到我校的王牌却没人愿意参考的专业。于是,我成了名普通的工程师,顾博士却一路扶摇直上,硕士博士到博士后,再到出国访问学者,成了我们敬仰的科学家。
学校收费也更新了,招生简章上的收费是上一年的收费,我们的学费大涨,涨到跟其他学校一样。这让我和顾博士哭笑不得,好在学校和专业都还不错,算是歪打正着。更好笑的是,当年我们被班主任表扬过的有阶梯性的第二志愿,收分居然比母校都要高,而且完全不输母校,这让班主任在我们心中的地位大打折扣。可是班主任也只是县城上一名普通教师而已,不能苛求。
母校给了我们成长的机会,我们也都找到了一份还过得去的工作,至于是不是自己喜欢的工作,是不是自己的擅长,这么多年,依然没有好好正视过,因为生活的压力已经让我们无暇顾及。
如果当年有人指导,我们今天会不会干着自己喜欢而擅长的事情,我们对生活的抱怨会不会少一些,我们会不会更加努力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我们的缺憾会不会少一些?
如果,没有如果。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