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节:让自己拥有对生活的感受力。
原文:见齐衰者,虽狎,必变。见冕者与瞽者,虽亵,必以貌。凶服者式之。式负版者。有盛馔,必变色而作。迅雷风烈必变。
译文:孔子见到身上穿着丧服的人,即使对方于自己很熟悉,平时是勾肩搭背,但是见到对方穿着丧服,就一定会庄重起来。孔子见到待着官帽和盲人,虽然平常很亲密,但一定要表现出礼貌的样子。在车上的时候,看到穿着葬礼的衣服的人殡路过时,就要用手扶着车前的横木。如果看到治丧之人经过,依然舒服的坐着,无动于衷,就无法显示出内心的关怀之情。背着版图到处跑的人。背着重物的挑山工,每个人会是什么反应?人们不会面无表情,正常表现一般是感叹“了不起”,或者是“辛苦了。”当你被邀请参加盛大宴席的时候,你看到主任准备饭菜异常丰盛,你必须让主任感受到你的欣喜之情,这是礼貌。
解读:生活的感受力是什么?
在我认为,生活的感受力,你能够感知到学习带给你的快乐,感知到他人的善意,感知到天气带来的恶劣影响。这就是生活的感知力,生活中,很多人,可能因为各种原因,变得麻木不仁了。看到任何事物,都觉得不起波澜,觉得没什么。但是这往往失去生活中很多的乐趣。
就例如,他人请你吃饭,你要学会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看见主人准备了很多好吃的饭菜,你要表示今天的菜好丰盛,我想多吃点。这样主人也非常开心,也会认为自己的准备没有辜负。
对生活多一些感知力了,你就会收获更多的世界带给你自身的反馈。
第二十六节:好乘客的自我修养。
原文:升车,必正立,执馁。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
译文:孔子上车时比站正,上车扶好把手。到了车上,不回头看,不大声说话,不指挥驾车之人。
解读:现代生活中,很多就是因为“指挥”他人开车而吵架的。坐在副驾驶上的人,在开车时,喜欢说往哪条路开,往这边开。旁边总有一个人在指挥,这会让你感受到很大的压力,这会让别人认为,我是不是很无用的感觉。
同样的,你在车上坐着,尽量不要回头说话,说话的声音也要小一点,因为这是公共场合。如果你见识过在公共汽车上一家人吵架,往往是吵得很激烈,周围人的感觉也很不好。因为车上空间小,所以吵架的感知力是平时的十倍,所以就会相应的争得面红耳赤。
修养往往体现在生活中的小细节,当你坐在车上,不要回头,不要大声说话,坐在别人的车上,不要瞎指挥,对他人抱有信任,相信别人。这是一件很小的事,可以立马做到,同时也能够提升自己的修养。
第二十七节:时运的重要性。
原文:色斯举矣,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
译文:“色”有一种解释是说代表着一种表情,至于是谁的表情,不得而知。还有一种解释是说也可以说的通:“色”其实是错字,应该是“鸟”,是“鸟斯举矣。”如果这样解释,就是散步的时候,看到雌性的业绩飞翔起来了。业绩飞起来了以后又落下来,停在那儿。孔子就感叹说:山梁上的野鸡呀,真实会把我时啊,时运真好!字路向雌雉拱拱手。子路为什么要向野鸡拱手?因为孔子夸它“时哉时哉,子路说:我要向它学习。三嗅而作,是指野鸡发出了三声长叫,飞走了。
解读:作为乡党篇的最后一个章节,我觉得这是一幅很美的画面,孔子和子路走在山梁间,一只野鸡匆匆的从他们眼前飞过。子路对其拱拱手,就这样轻飘飘的飞走了。
就这样一只自由而来,自由而去 野鸡,让孔子有了这样的体悟,认为我们对于时运、时机、时间、空间的掌控,是非常难的一件事。
人生如此复杂,一只活泼的、命好的野鸡也能够被记录在文化中,而像孔子这样伟大的人物,在当时的时代,想要找到一个能够践行理想、安身立命的位子,竟然是那样的艰难,不由得让人感慨人生的无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