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绕甘岭水库走了一圈,大概四公里,运动量不大不小。
湖边的营地,有公司在搞团建,挺好的。
//继续阅读《追寻记忆的痕迹》
要形成长时记忆,信息需要得到编码,进而巩固成更持久的存储。长时记忆需要生成新的突触连接,但其中的分子遗传学到底如何发挥作用呢?
长时间的思考一个问题,会带来灵感;当然灵感不会凭空而来,是基于以往的知识积累,包括前人的成果。在某一时刻突然触类旁通,产生思想的火花。人类利用高级思维活动,来探究大脑的思维究竟如何形成,这本身就是很有意思。我在想,科幻片中,人工智能进展到一定程度(有足够的算力、可能需要达到一个阈值),这些AI机器人会思考自身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这类终极问题,事实上可以视为人类自身进化的一个折射吧。
科学先提出假设,然后进行证伪或证实。作者提出的猜想是,短时记忆(需要重复一定的次数)将向细胞核发送信号,激活对基因表达进行调控的蛋白质。后续的实验证实了作者的猜想。
这些理论能解释一些事情,人的记忆力有强有弱,可能与基因有关。有两种调控蛋白:CREB1与CREB2,前者促进基因表达而后者抑制。记忆大师过目不忘,因为他们的CREB1更容易激活。
CREB是记忆的开关。有一个实验,通过基因突变技术,培养出一种果蝇,能生成更多的CREB激活蛋白的拷贝,结果发现这种果蝇更容易将短时记忆形成长时记忆。
作者的科研生涯进展到这里,可以认为将行为学分析与细胞学,接着又和基因与遗传学结合,奠定了基本心理过程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那么记忆是如何长期保存的?和一种CPEB分子有关,这种分子能够在突触中无限期地持续,调控局部蛋白质的合成以维持突触终端的生长。
这一节的科普说实话还是比较难懂,作者善解人意地在最后总结了一下:
第一,激活长时记忆需要基因的打开;
第二,要打开基因表达,CREB蛋白是关键,CREB1促进而CREB2抑制,之所以有后者的存在,是我们不需要将所有的记忆都转化为长时记忆;这一事实同样说明,不能简单地认为基因是行为的决定者,它还受到环境刺激(比如学习)的影响;
第三,新突触的生长和维持使记忆得以持续,这和CPEB分子有关。人们学到新东西,从微观来讲,你的大脑会变得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