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原文拆页】
你知道我们有舒适区、学习区和恐慌区吧?这是由美国人Noel Tichy(诺尔·迪奇)提出的理论,我们用它来表示一个项目的困难程度对我们心理状态的影响:
最里面一圈,舒适区。对我们来说没有什么难度,很可能都是以前做过的、特别有经验的项目,让自己可以处于舒适的心理状态。
中间一圈,学习区。有些项目对自己来说有一定的挑战性,所以会感觉有点不舒服,但还不至于痛苦、恐慌。
最外面一圈,恐慌区。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事情会让我们心里感觉焦虑、恐慌,我们就可能会拖延或者放弃。
“我们把这三个区标放在刚才的项目分布图上,就一目了然了。”
【I便签】
what:在工作中,我有时候会陷入一种混沌状态,表现为手头上的各类工作任务有一堆,即使做了计划和日程安排,但是在真正要做的时候,仍然不知道从何处下手。对于例行的任务,感觉没有挑战性,激发不起我的活力;对于项目制的工作,感觉太难了,不知道从何处下手。每当这个时候,我要么只会对着这么些任务做无力的发呆,直到没办法再拖延,在同事的帮助下才能继续下去。
why:从混沌状态出来之后再回看,其实这个状态真的非常浪费时间,也消耗自己的精气神。一方面被这么多要同步开展的任务压迫着,担忧没办法按期完成;一方面又选择困难,不知道从何处下手。这两个方面的拉扯,让我即内耗,又不能高效完成工作任务,甚至连能力都被领导质疑,影响了自己的职场进阶。
how:俗话说,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为了解决这种混沌状态,我使用了“舒适区、学习区和恐慌区”理论把工作任务做了梳理,并把它们对我的心理状态的影响给出了清晰的展示,从而找到了合适的入手之处:
第一步,把手头上各种工作任务清单做罗列。
比如,编写XX管理制度、例行提醒邮件发送、组织一期培训、对接乙方输出XX推行方案等等;
第二步,在空白纸上画出四象限,纵轴从上到下分别代表复杂和简单任务;横轴从左到右分别为模糊和具体任务。并如图所示,画3条弧线把四象限分为三个区域,从左到右分别定义为恐慌区、学习区、舒适区。
第三步,把工作任务按照从具体到模糊,从简单到复杂的情况分别放入四象限。同时感受这些任务对自己的挑战性,让任务对心理的影响一目了然。
1)对于没有任何难度的任务,放入“舒适区”覆盖的区域;
2)对于有一定挑战性但不又不会太难以至于无心下手的任务,放入“学习区”覆盖的区域;
3)对于完全超出能力范围,以至于内心绝对抗拒的任务,放入“恐慌区”覆盖的区域
第四步,识别清楚任务对心理状态的影响之后,先做处于舒适区的任务,之后再做学习区任务,对于恐慌区的任务,就需要借助外力或者再做其他方面的努力。
Where:这个方法可以用在希望从多个任务中找到开展头绪的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