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应用正向的语言指引孩子的行为。在日常生活中,尽量以正面的用词陈述规则,以该做什么代替不该做什么。
除非在紧急情况下,尽量少说“不可以”、“不要”、“不行”。
用“慢慢走”代替“不要跑”;
用“吃你的饭”代替“不要玩你的菜”;
用“坐好,其他小朋友才看得到”代替“不要站起来”;
用“请你轻轻的”代替“不要乱敲东西”;
用“请你小点声说”或“你可以在我耳边轻轻说吗”代替“不要尖叫”、.“干吗这么大声”或“吵死了”;
用“请你的手脚休息一下”代替“不要动来动去,坐好”;
用“请你们轮流玩”代替“不要抢”;
用“请你说出来”代替“不要哭”。
以尊重的态度要求并且指导孩子,如,“吃完后,请把餐具及杯子丢在垃圾桶”。清楚说明规则以及限制的理由,“走慢点,才会安全而且不会跌倒”、“在地铁上要轻声细语,才不会打扰到其他人”、“我知道等待轮流不容易,但是其他小朋友也想要一次机会”。用语言指导时,同时示范正确的行为,孩子更容易学习,如,“把你的背包挂在这里,就像这样”、“擦干手后,把纸巾丢到这里”。可以一边说,一边示范。
当孩子表现出良好的行为时,应立即给予肯定,并具体陈述事实:“把玩具收拾好,下次要玩时就不会找不到了。”“我看到,今天你跟弟弟分享玩具了!弟弟看起来也很开心。”肯定孩子时请避免和其他孩子比较,但可以和他自己之前的表现做比较,如,“你今天吃饭比昨天快很多”,而不要说“你吃得比哥哥快,好厉害”。针对过程给予肯定,而不是强调对结果的评估,如,“我看到你很专心,画了好久,画了好多东西,告诉妈妈你画了什么?”而不要说,“你画得太棒了,你真是个小画家”。把孩子的行为与他们的乐趣或愉快联结,或是与他们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联结,如,“你今天和姐姐一起玩过家家,心里是不是觉得很开心?”“你和弟弟分享玩具,弟弟好高兴。”
针对孩子的行为进行管教,不要进行人身攻击或羞辱孩子。当孩子做出不适当的行为时,切记对事不对人,强调他的“行为”是不被别人接受的,不要强调他是“坏小孩”。否则,久而久之,孩子会觉得你不喜欢他,他也会不喜欢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