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没进城了,想进城看看。
选择在正月十五这一天进城,还是有所忧虑的,人多的地方会不会……这是源于流感带来的恐惧。要凑热闹吗?要去人多的地方吗?决定出发的时候,把这一切都抛开了。
下午两点多的时候风还很大,太阳却很好。我本以为能在三点半左右出发,结果到五点才出门。时间是怎么过去的?我下单买汤圆,不能光买汤圆,于是还买了鲜花和水果,挑选合适的喜欢的,费时间。今天难得能晒到太阳,想擦防晒霜——很久没有擦过了因为我是夜间动物,找了半天,竟然没找到。明明几个月前新打开一瓶,黄色的瓶身,到哪里去了?洗手台上,下面的柜子里,旁边的地板上……都没有。放弃了防晒。煮完汤圆吃完——仪式感还是要有的,发现风停了,也没有了防晒的必要。
打车到地铁。消耗时间还有一个原因,需要搜索到达目的地最合理的地铁线路,应该去哪个地铁站上几号线?很久没有坐过地铁了,上一次还是……去年?不,是前年。
刚上去时,有不少空座位,越接近目的地,人越来越多,座位前面都站满了人,到要下的那一站,几乎是挤到门口的,下车的时候,感到后面有一种推力。
下了车看到古代打扮的女孩,斗篷拖地,印花缎面亮闪闪。我只敢从背面匆匆拍了一张。后来又碰到好几位妆容精致的女孩迎面走来,大都是清朝格格(娘娘)打扮,穿着各种颜色靓丽的大氅,非常漂亮,我不敢拍。
出了地铁,扑面而来的就是很多人,远远驶过来公交汽车,还有骑车人。视线的尽头是一座古楼,后来走到近前,就是鼓楼,鼓楼处在北京的中轴线上。
道路的这边,是一个很大的餐厅,写着中华老字号,稍近一些,发现是湖南菜,始于1946年。对面也有很多餐厅,是多家聚集在一起的,没有这边的这家排面大,也有老字号,比如东来顺饭庄。
跟着人流前行,路边有卖小玩意儿的,铺在一张塑料布上,应该是纪念牌之类的。路边还有人卖灯笼,有人提着几盏宫灯样式的,大约有二十多厘米那么高;有人提着几朵莲花灯,直径十几厘米,看起来很漂亮,我动了一下心思,没有买,想着拿在手里太麻烦。我也没看到有别人买。没有看到提灯笼的小孩。
我肚子饿了,就想吃点老北京吃食,这也是此行计划中的一个项目。街边一排,离得最近的门牌上写着老北京炸酱面,往前面走了几步,有的写着卤煮,还有别家写的什么我忘了。我今天不想吃卤煮,就退回到第一家,吃些什么呢?服务员告诉我扫码点餐。豆汁?还是别尝试了。焦圈儿?不健康。炸灌肠?不健康。除了炸酱面,重点在于爆肚和门钉肉饼,因为口渴,点了小米粥和雪梨银耳。价格都比较亲民。
小米粥很寡淡,没什么香味儿,其他的味道尚可,但也并没有比我在别处吃的好吃。上次(可能四年前)吃的门钉肉饼是在王府井的一家百年老字号,那家别的东西也地道,而且一进去,那种气氛感觉不一样,有一位和气的老先生来回走,热心地告诉你正宗吃法。还是应该吃老字号的。吃完出来往前走,路边有很多老字号,馄饨侯什么的,有点后悔当时没往前多走一段。所有同品种的吃食价格大体是统一的,老字号也不会更贵。比如同样是炸酱面,米其林推荐的方砖厂69号价格同样也是28元,这是我今天搜索才发现的,下次我准备去吃一吃。
看到了城里的月亮。
老街边一些年代已久的门脸,或者生锈的金属门封闭,或者灰扑扑的青砖门洞里,设施破旧,气息清冷。穿过时光能看到这里熙熙攘攘,人声鼎沸,人们穿着长袍,或者短袄。瞧好了,您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