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妈妈,我不想学习了 ”,你的回答决定了孩子的一生
父母之爱子女,则为之计深远。
身为父母,大多都很爱自己的孩子,愿意为TA们付出一切,甚至连孩子的未来都深谋远虑。
为了让孩子好好学习,将来能有更好的出路,成为“人上人”。
不少父母用尽一切办法想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
TA们为孩子的学习出钱出力,费尽心思,却发现孩子并没有达到自己心目中期望的目标。
反而那些父母从不操心的家庭,出来的孩子显得更优秀。
01
烧钱买不来教育
物质只能“废掉”孩子
家里有个很有钱的亲戚。
别人住平房时,他家已经住大别墅了。
别人家孩子只能呆在镇上读书时,他花重金把孩子送到国际私人学校。
更是在寒暑假,花不少钱请高级补习教师,让孩子想学什么学什么。
他自问从小没有亏待过孩子,孩子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生活学习环境比别人都要好很多。
可孩子最后还是成绩平平,只好又花几十万送到国外镀金。
然而,孩子从小物质太丰富,到外面没有父母的约束更是忘乎所以,越来越放纵自己,完全把学习抛到脑后。
砸了钱,什么都满足孩子,给他最好的,结果孩子一事无成,回国后连个好一点的工作都找不到。
亲戚每每讲到这,都很无奈。
《爱上做父亲》里面有一句话:
金钱很重要,但不是最重要的。
想要孩子学习好,超越同龄人,物质基础只是占一定比例,而不是全部。
父母舍得为孩子花钱的初衷是好的,但是被金钱浇灌着长大的孩子,也会被金钱控制,只懂享受,不知努力。
《变形记》里的庄爸更离谱,平常只知道忙工作,很少关心孩子的学习生活。
好不容易有空和孩子在一起,却不知道如何相处,只会用钱砸。
让孩子帮忙泡个面给500,沏一壶茶给600,想和孩子说说心里话还要加码。
钱来得太快,太容易,孩子成了同学中的“有钱人”,虚荣心得到了满足,也不学习,天天带着同学上KTV和网吧。
最后庄爸感到害怕,把孩子送上《变形记》,说:
如果我现在不去管他,这孩子以后不知道变成什么样子。
不管是对待孩子的学习生活,还是维系与孩子之间的感情。
如果父母只知道用钱,将会在孩子心目中形成一种“我的父母是提款机,我只管享受”的观念。
孩子自然会认为“我都那么有钱了,还学习干嘛呢”,慢慢背离父母的期望。
孩子是一张白纸,父母给什么就是什么。
如果父母事事用钱来满足孩子,往往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结果,还会亲手将孩子推入深渊。
02
鸡血打不好
孩子倒着跑
美嫺之前看过一个报道:
北京市北三环有一个占据商场半壁江山的教育机构。
每到晚上、周末全天,全是来上课的孩子,一波接一波。
等待上课期间,家长们都领着孩子坐在旁边的肯德基,眼睛还时不时看向教室门口。
正在上课的家长忙着用手机给板书拍照,生怕错过了一点,孩子学不到。
课间,家长们彼此又分享起育儿经。
我们报课不算多的,就数学、语文、英语、围棋和游泳。
我家邻居给他上小学二年级的儿子每周报了8个补习班。
偶尔能看到,一个因为课上古诗没背下来的孩子被他爸爸训斥“这么简单都记不住,你能干什么”。
孩子低着头,一言不发。
不少父母看到别的孩子都在补课,怕自己的孩子不补课会输在起跑线上。
所以跟风补课,一边上班一边围着孩子转,陪着孩子上各种补习班,完全没有自己的时间。
在TA们看来,“升学考试只认分数线,一分定生死”,只要孩子好好学习,上重点学校,未来前途才会一片光明。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父母的心愿。
有压力才会有动力这句话也没说错,但是,一个弹簧压的太紧,也会起不来。
父母凭着自己的一腔热血,打着为孩子好的幌子,给孩子报各种培训班。
无缝衔接让孩子不喘气地学习,孩子能不能提高成绩不说,必定会先觉得异常紧张和焦虑。
电视剧《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里有一个叫阿衍的高中男孩。
妈妈为了提高他的学习成绩几近病态,到处给他报班补习。
甚至还报了个“魔鬼补习班”,考不好就体罚。
就这样,一步步逼迫,无止尽压榨,让他越来越害怕学习,成绩越来越差,甚至成了班级垫底。
最终精神分裂,出现幻觉,开始虐猫发泄自己。
萧伯纳说:
如果锁链会带来敬重,那么给人套上锁链比去掉他们的锁链更加容易。
被父母“打鸡血”的孩子就像是被套上了锁链,注定比别的孩子多更多努力,少更多快乐。
他们过早进入成人的状态,经历每时每刻的竞争和焦虑不安。
因此失去了孩童该有的学习模样和对未来的展望。
03
要想孩子学习好
榜样教育很重要
《正面管教》一书中提到: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堂课,父母是孩子的首任老师。
前美国总统奥巴马也深以为然,夫妻俩特别注重在孩子面前的表现。
他曾说:
我们说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一件事,都会被孩子看在眼里。作为父母,我们是他们最重要的角色楷模。
所以,身为总统的他就算再忙也会挤出时间陪伴孩子。
夫人米歇尔每天日程都排得满满的,也仍然有时间呆在家里辅导孩子家庭作业。
他们夫妻以身作则,才培养出了上哈佛的女儿。
网上也曾有这样的视频:
一位爸爸在医院陪孩子打点滴,整整两个小时都在看书,从未拿出过手机。
儿子也有模有样的拿着一本书在看。
网友纷纷称赞,这是榜样的力量。
还是一段视频,同样是一位爸爸。
每天上班时间和孩子上学时间差不多,天天陪孩子在走廊里大声晨读。
孩子的妈妈说:
最好的教育就是言传身教。
新闻里也曾报道,一位45岁的陪读妈妈“一战成研”,考入重庆大学攻读热门计算机专业。
母亲的拼搏精神让女儿刮目相看,也点燃了女儿奋斗的小火苗,随即考入知名大学法学专业。
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个体,教育也是因人而异。
很多父母都急于找到一个最好的方法让孩子向上生长,殊不知,最好的教育就是父母的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孩子看书你看书,孩子学习你学习。
多陪伴孩子,而不是一有空就玩手机,打游戏。
孩子自然有样学样,无需跟在身后敦促,不扶则直。
你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最好的方式是,自己先成为那个样子。
04
写在最后
父母可以挥金如土,把孩子送进最好的学校。
可以疯狂打鸡血,让孩子专注于学习,良好的学习条件和适当的压力确实对孩子有所帮助。
但条件再好,孩子不努力也没辙,压力过重,孩子也容易喘不过气来。
唯有潜移默化的力量才会扎根于孩子的心底,不断生根发芽。
孩子最好的飞翔起点,就是父母的以身作则。
父母用行动教会孩子的一切,才能帮助TA飞得更高,看得更远。
我是吴美嫺,国家认证心理咨询师,我在贵州贵阳感谢您的阅读和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