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考尘埃落定,既在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我想这是每个一线老师面对考试结果的一种心理活动。不管是哪一种,尊重事实,客观评价,积极应对,持续努力,对得起自己的每一天即可。
两个班的语文成绩与去年相比,都有进步。单看考评类平均分,五班第四成了第二,六班最后成了第一。去年考完,我们就被隔离在家了,考试分析都是在家写完。我清楚地记得那次分析的内容:两个班一样的讲课模式和讲课内容,上课效果没有偏差,不存在这个班纪律好,那个班纪律差的客观因素,但是为什么两个班的成绩却相差甚远?
按道理班主任的班级不是应该由于班主任效应更好点儿嘛?反而事与愿违,结果是垫底,这让我百思不得其解。
因为我们去年在校上课的时间短短续续太短。我尽量回忆,看看问题出在哪儿,好让自己对症下药,瞄准问题,让落后的班级迎难而上。
五班前面有两三个同学的语文素养的确很好,这是掩盖不住的,家庭教育的成功在课堂上的体现很明显,他们在面对问题时,能运用准确的需要描述自己的想法,能运用阅读中积累来解决课堂问题。这在六班没有这样的学生。
其次,我和英语老师接班之初,很明显地感觉两个班的书写质量差距较大。五班作业,漂亮的书写能数出一大摞,六班仅仅硬拼三个就没有能叫的出来的啦。而且所谓的班级前十里,男生的书写更是差,这也是三主课老师共同的体会。
这种表面就能看得见的差距,直接影响着他们在所有科目的课堂学习中接受能力和学习态度。
这点在我面对今天的成绩时,更是坚信我的这种判断。
六班我是班主任,学生上课的参与度很高,课堂状态肯定比我在五班好一点儿。即使这样,语文103,102的语文最高分在五班,1—10,11—20,21—30,31—40四个学段都没有五班高,尤其是1——10的尖子生,差距更大。其他学段差距不大,41—50名次段中六班成绩才稍稍靠前。这样对比的目的是想看看,在教师,作业,纪律等客观因素几乎相同的情况,班级差距依然存在,即使有班主任优势的班级也没有好点儿。这里除了学生不一样,还有什么原因呐?
另外,英语和数学两老师,亲眼看着他们对待两个班的教学态度和责任程度,绝对没有差距,但是,成绩却相差悬殊,不是个别学生的差距,而是每个分数段都有差距。我觉得这可以引起我们的思考,尤其是领导的思考。根据事实判断问题,才能找准病因,对症下药,才有可能解决问题。否则,可能容易犯形而上的形式主义,或者不切实际误入歧途。
这样得出班级与班级的情况不同的结论,就是为了让我们自己在教学生的时候,能够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可能才能有效。
所以,我在语文教学上,针对五班的情况,需要进一步精益求精,让学生能抓住的基础分一分不拉的抓到手。在知识梯度上,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思维上的提升,让语文成绩更进一步。
针对六班学生的情况,基础知识更是要硬抓,强抓。但对于优秀生的培育,除了不可改变的因素之外,还是一个能力和思维的训练和培养。这才是优秀生之间拉开差距的关键。然而,能力和思维可以训练,却又是短时间内不一定见效难题。但是,我们依然要坚信,动起来总比不动要强。
针对班级整体风气,还是课堂专注力不够,课下又未能及时巩固仅有的收获,久而久之就成了几乎为零的课堂效果。
接下来,听取科任老师的建议,积极配合。争取零碎时间抓住零碎知识,在时间和刻苦勤奋上下功夫。争取副科能有改观。
另外,学生的内在动力才是学习的根本。尤其是优秀生的培育。多关注学生的思想动向,辅助优秀生再进一步,是六班的当务之急。
一个优秀的班级,一个班主任也不可能完全撑起来,那样就太夸大班主任的作用。同样,一个优秀的班级,必定离不开所有科任老师的齐抓共管。所以,还是一句话,学生是大家的,我们共同努力把各自的学科扎实负责好,把班主任当成自己学科的拐杖和扶手,随时提出要求,我定会积极配合。这样我们拧成一股绳,一起用力,让自己的学科和六班的班级整体成绩都上一层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