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壁虎借尾巴》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本课围绕“了解内容、角色朗读、书写生字”三大任务展开教学。整体课堂节奏紧凑,学生兴趣浓厚,尤其分角色朗读环节效果显著,但也存在值得深思之处。

理解内容:基础扎实,互动活跃。通过读题质疑“小壁虎为什么借尾巴?向谁借?结果如何?”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初读课文,既激发了探究欲,又初步把握了故事脉络。学生能准确找出小壁虎向小鱼、老牛、燕子借尾巴的情节,并通过“摇尾巴”“甩尾巴”“摆尾巴”等动词的对比,初步感知动物尾巴功能各异的特点。此环节以问题驱动,学生参与度高,理解基础牢固。

分角色朗读:点燃兴趣,体验丰富。这是本课亮点。学生小组合作,分别扮演小壁虎、小鱼、老牛、燕子和壁虎妈妈。朗读时,孩子们努力模仿角色的语气:“小壁虎”的焦急恳切、“小鱼”在水中的活泼、“老牛”的沉稳、“燕子”的轻快以及“壁虎妈妈”的温和耐心。课堂瞬间生动起来,人物形象在声音演绎中变得立体可感。此环节不仅深化了对文本语言和角色的理解,更极大提升了口语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今后可适当增加对角色神态、动作的引导,使体验更丰满。

书写生字:难点聚焦,落实到位。重点指导“赶”与“找”字。“爬”强调“走”字旁与“干”的搭配及笔顺,“找”字重点在提手旁与右边部分的穿插。随堂书写练习中,巡视发现部分学生仍有书写不规范的地方,及时进行了个别纠正。生字教学目标明确,但需在后续课中持续巩固易错点,并考虑设计更有趣味的识字活动。

反思不足:时间分配上,角色朗读虽精彩但耗时稍长,压缩了部分生字书写指导与练习时间。今后需更精确把控各环节节奏,确保核心目标均衡落实。此外,在理解动物尾巴功能时,可适时引入简笔画或动作模仿,增强形象感知,为第二课时深入探究科学知识做铺垫。

本课时有效达成了预设目标,学生学得主动、快乐。如何让生字教学更具趣味、使科学认知的渗透更自然,将是后续教学持续探索的方向。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