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沐静相约写作,一周一次练习,写下我们的南方和北方的风景、民俗、人或事等。文字不争高下,相互成全与陪伴写作最为宝贵。两人单发,链接对方。
本文是第6篇文章
儋州中和镇元宵节
正月十五是春节中的一个节点----元宵节。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挂彩灯、放焰火是常事,东北或新疆等寒冷地区,还要制作冰灯。元宵节的美好与难忘,说也说不完。
元宵节起源于2000多年的汉朝,相传,汉武帝为庆祝周勃、陈平戡平“诸吕之乱”,汉文帝登基这一天也正是正月十五。每年的这一天,汉武帝都要出宫游玩,与民同乐,以示庆祝。西汉以前皇帝的宫殿,到处都是花花绿绿的宫灯,汉武帝创造《太初历》时就把正月十五作为一个重大节日。每逢这一天,皇宫里的所有灯盏都要大放光明,但起初元宵节玩灯、赏灯,还仅限于深宫禁苑,并没有形成民间风俗。唐朝之后,皇帝把宫内的花灯搬到大街上展览,并亲临观赏,同时正月十五这晚,皇帝还要大宴群臣,彻夜游乐。时间推移,上行下效,民间玩灯、赏灯、观灯渐渐形成民间风俗。唐朝至明代,灯期从三天至十天不等。
元宵节除了赏灯,吃元宵是重要食俗。宋代以来,“元宵”这种食品流行,它用各种果饵做馅,外面裹以糯米粉滚成丸子煮熟。因为这种糯米丸子在锅中时浮时沉,所以最早叫“浮元子”。后来,又称为“元宵”,古时候人们又称“元宵”为汤圆、圆子或粉果,生意人叫它为“元宝”。民国初,袁世凯担心他的大总统“消失”,下令将“元宵”改为汤圆。
我到儋州工作九年了,在此地过元宵节也九年了,对本地元宵节也有一些了解。儋州位于海南岛西北部,北部湾南畔,土地总面积3400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9.6%,居全省各市县的首位,海岸线长度267.3公里,占全省海岸线总站的14.7%,全市总人口106--110万人。儋州中和镇的元宵节很有特色。儋州中和镇,距离儋州市中北部45公里处,公元622~1921年为儋州郡治之所在地。宋代文学家、诗人、画家苏轼晚年谪居地。东坡书院为风景名胜地之一。中和镇的元宵节,舞龙巡狮习俗南宋始沿袭至今。中和镇舞龙一般10--16个人,摆出“二龙戏珠”“双龙出水”“双龙磐桃”“蟠龙腾闹海”“火龙腾飞”等耀眼造型。每年舞龙巡游路线稍有不同,从镇政府到宁济庙,再到东坡书院等。舞龙、舞狮、抬东坡塑像、莲花观音、八仙过海的队伍如长龙,敲锣打鼓,欢声笑语中祈求国泰民安。
我们特别要注意两个重要信息:第一个:宁济庙。它始建于唐初,是海南建筑年代最早的洗庙。隋初仁寿二年(公元602年),一代巾帼英雄冼夫人去世,隋文帝鉴于她对隋朝的统一做出的重大贡献,给了她一系列的封号和荣誉。宋绍兴年间,封洗夫人为显应夫人,名其庙为“宁济”。宋高宗赵构亲题庙额诰:“儋耳在海岛之中,民黎杂居。厥田下下,弥寇攘患,格丰登之祥,唯神之功,宽朕之忧。顾未加瞿茀,阙孰甚焉。其致为小君,易二百年之称号,尚凭宠命,弥广灵釐。”
冼夫人死后,即有隋朝官府在其家乡为其建祠祭祀,岭南很多地方也纷纷建祠纪念冼夫人。这是史书或实物有记载的,清代《重修慈佑冼太夫人庙碑》记载:“抚辑百越,境内晏然。既没,部民思其功德,自通郡大邑以及小市穷乡,莫不庙祀。”
苏轼被贬儋州,专门到中和镇的“宁济庙”里拜谒,《和拟古九首》其五写:“冯冼古烈妇,翁媪国于兹。策勋梁武后,开府隋文时。三世更险易,一心无磷缁。锦繖平积乱,犀渠破余疑。庙貌空复存,碑牌漫无辞。我欲作铭志,慰此父老思。遗民不可问,偻句莫余欺。犦牲菌鸡卜,我当一访之。铜鼓葫卢笙,歌此送迎诗。”
冼夫人为梁高凉太守冯宝的妻子,世为南越首领,在父母家循抚部众,压服诸越,海南儋耳归附者千余洞。苏轼寻访宁济庙时空无碑牌,引得他想为她写铭志。
另一个信息:抬东坡塑像巡游。苏轼是儋州的文化名片,原因在于他谪儋期间的文化活动、劝农耕作、与民交游、教老百姓应用医学。他对儋州的文化教育和影响功不可没:他结交隐士黎子云,并留有多首诗作。他的学生姜唐佐和符确是他的骄傲。他给姜唐佐题扇“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两句,并告诉他,等姜登科之后再来成诗一篇。姜唐佐成为海南历史上第一个举人后,苏东坡己去世,苏辙帮兄长苏东坡补全此篇。苏东坡在海南的儒学著述、文学理论、文学创作、书法创作都有很高造诣。他在儋州所创作的文学作品,被不断地收集、整理成《居儋录》和《海外集》,《儋县志》全部收入,这是史书中少见的,可见海南人对苏东坡文学之功的崇敬之情!《儋州县志》记载,苏东坡谪居海南儋州中和镇时是这样过元宵(上元)节的----
上元夜过赴儋守召独坐有感
苏轼
使君置酒莫相违,守舍何妨独掩扉。
静看月窗盘蜥蜴,卧闻风幔落伊威。
灯花结尽吾犹梦,香篆消时汝欲归。
搔首凄凉十年事,传柑归遗满朝衣。
据方回《瀛奎律髓》:“此诗元符元年(1098年)戊寅作,(东)坡年六十三矣。在儋州亦半年余,以去年绍兴丁丑(1097 年)六月渡海也。”这是苏轼在海南度过的第一个元宵节,宋代的元宵节是比除夕更重要的节日。上元夜,苏轼的儿子苏过受儋州太守的邀请去赴宴,而苏轼独自在家,原因苏轼是罪臣。他独守贫屋,看月光照映出的蜥蜴之影,卧听风吹帘幔、蛜威悉索落下的声音。他等待儿子回来,他想起来,十年前他身为翰林学士侍宴端门,在朝效力,汴京繁华地,宋时农历正月十五夜近臣侍饮国君,贵戚有以黄柑相遗赠之俗,他收到的黄柑可以兜满整个朝衣带回家给妻子。
苏轼到儋的第二个上元夜写《书上元夜游》----
己卯上元,予在儋州,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揉,屠沽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这是说,明月皎洁的上元夜,应几位老书生之邀,东坡欣然出游,遍历城西的风光,僧舍的景物,又穿过小巷,看到汉民杂居,卖肉的卖酒的生意人到处都是。三鼓归来,家人己睡,鼾声中放杖而笑----韩愈钓鱼不得,想去更远之地,我在大海边也未必得大鱼。
从这两首诗可见上元节的历史悠久,儋州人奉苏轼为神一般的存在绝非假说,现在中和镇舞龙、舞狮抬东坡塑像巡游即为物证。苏轼绝对想不到,900多年后的今天,儋州中和镇一直在以一种特殊的方式与他一起过元宵节。
辛弃疾写的词《青玉案·元夕》,激赏之余令人拜服:众里寻他千百度,回首,元宵夜,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的,它也是王国维先生所说的人生三境界之一,也是我喜欢的美的人生探索----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
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
(2024.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