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读古代文史,小白对那些后面冠以“子”的人十分好奇。如老子、庄子、孔子、孟子、韩非子、墨子、孙子等。他们为什么都叫“子”呢?那时可是百思不得其解。后来,慢慢知道,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叫“子”的,所谓“诸子百家”,这些叫“子”的人都是某一方面最有本事的人。今天,小白要来讲讲我们老任家的一位被称为“子”的人,先贤任子——任不齐。
任不齐字子选,是孔子的学生。我们知道,孔子在古代中国最早开办了自己的私人学校,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虽然成才率也不算太高,但在那个蒙昧的时代,已经是非常了不起了。更何况现在某些名校说自己培养了多少多少人才,但真正够得上“贤人”标准的又有几个呢?所以,孔老夫子这教育家的名头,后世怕是没有谁能超越得了的。
孔门“七十二贤”中,除了《论语》《史记》等经典里记载的,真正有事迹流传到后世的也不是很多,任不齐是少数留下了事迹的“七十二贤”之一。他于公元前545年(周灵王二十七年)出生于春秋时期的薛国桃乡(现在属于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卒于公元前468年(周元王八年),享年78岁,葬在了故乡桃乡。
任不齐学习成绩优异
孔子开坛讲学的曲阜,离任不齐的家乡桃乡不是很远。少年任不齐即师从孔子,学习六艺。所谓六艺,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等六种才能和技艺。你别看孔子一副温文尔雅的样子,其实他是全能老师,六艺皆通。孔子的力气很大,能“举国门之关”;他射术高超,说他有一次在一个园子里射箭,围观的人像一堵墙一样。孔子教学生崇尚的是“有教无类”,不论贵贱,不论贤愚,皆可教而育之。但人的接受能力无疑是有差别的,有的学生会学得好些,有的学生会学得差一些。
任不齐是属于天资聪颖的那种,也十分努力,各门功课都学得很好,后来,对“六艺“达到了精通的级别。特别是对诗礼和乐艺,更是精研细究,学问极深。任城《任氏族谱》中有这样的记述:“任不齐……及长,从游曲阜,师事孔子,身通六艺,精言诗礼,犹邃于乐。”
任不齐尊师重道
任不齐师事孔子后,一直侍奉在老师身旁。他和老师一起周游列国,和老师一起经历了那一段颠沛流离的生活,也见证了老师的政治主张不被当时各诸侯国统治者采纳的无奈。在最艰难的时候,孔子师生被围于陈蔡,断粮七天,好多学生都熬不下去,纷纷离开孔子而自谋活路,但任不齐仍然随侍于老师身边。后来,孔子派出去的学生子贡终于找到楚王,楚王派兵来迎接,才终于让孔子师生绝处逢生。
孔子师生结束在列国的周游后回到鲁国时,孔子已经68岁,他感叹自己怀才不遇,对着滔滔的黄河水说: “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济,命也夫!”他把没能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归结为命运的捉弄。
孔子老了,再也走不动了,只能在鲁国继续自己的教育事业,并开始修订自己编纂的著作,即《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就是被后世人称为“六经”的六部古代经典。任不齐依然在老师身边,一边照顾老师的生活起居,一边帮老师修订“六经”。据说,由于任不齐精通乐理,《乐经》就是由他来编纂的。可惜的是,《乐经》到秦代就已经失传,据说是被秦始皇“焚书坑儒”的那把大火给烧了,也有人说是被秦末的战火所吞噬,让后人无法领略到任不齐乐理的精微。倒有一个好处,后世的历代学子要学习的经典只有《四书五经》,而不是《四书六经》了。
公元前479年,也就是鲁哀公十六年,孔子因病逝世,享年73岁。孔子的学生们把他安葬在鲁国都城北边的泗水之滨。任不齐十分悲伤,为孔子守了三年墓。随后他回到自己的故乡桃乡,在故乡继续老师的事业,开办学校,著书立说,直到去世。
任不齐节操高尚
任不齐一生侍奉老师孔子,淡泊名利,具有十分高尚的节操。孔子在世时,他随侍左右,希望帮助老师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孔子逝世以后,他也对当时那个乱纷纷的世道非常失望,不愿意助纣为虐,归隐桃乡。后来,楚王听说他贤德,非常有才,想聘他为上卿,被他婉言谢绝。齐王也听说了他的贤良之名,想聘他担任国相,他也不为所动,还是安心在老家教授学生,著书为乐。除了《乐经》,他还著有《诗传》《礼纬注》等,并努力阐述孔子的思想,作《逸语》三篇。后来,楚考烈王伐鲁,派兵攻打桃乡,任不齐的子孙在逃亡途中,把他的这些书都丢失了,没有流传到后世。
从唐朝开始,后世皇帝对任不齐这位先贤都进行了重新追封。唐朝皇帝追封任不齐为任城伯;宋朝皇帝继续加封任不齐为当阳侯。明朝时又称之为“先贤任子”。这个名号从此固定下来。在孔庙中,任不齐和孔子的其他七十二贤弟子一起从祀孔子,排位第十七。
济宁的《任氏族谱》中有《任子遗书》一卷。明末民族英雄、扬州知府任民育(就是那位在“扬州十日”期间帮助民族英雄史可法守城的知府,城破后他誓不降清,从容就义)曾刊刻《任子遗书》;清康熙元年,济宁学者、任不齐直系后裔任孔昭又进行了辑录重刻,并撰写了《先贤任子遗书序》。
清同治年间,著名学者,曾任内阁中书、御史的宗稷辰(我们湘阴的左宗棠左文襄大人就是蒙他大力举荐而被朝廷擢用的)重刻《任子遗书》,并撰写书后云:“圣门弟子,自记其言论,《曾子》以外不多见。虽文学专家如游夏,惟杂见传记,而未尝别著为书。焦氏《国史经籍志》有《颜子》《子思子》《言子》《漆雕子》,多后人所辑。乃今于古任城,忽得任子子选之遗书而读之,篇帙不多,而辞理醇正,绝类《家语》与《韩诗内、外传》之所为,似非三代后人拟作。”
从以上相关资料可以看出,《任子遗书》虽不见于汉代以来的史官著录和刊载,但为任氏后人一直保存下来并深信不疑。宗稷辰最后说了他重新刊刻之意:“稷辰谨重刊之,以示学者,望士知敬任子之学,服任子之言,而传之无穷也。”
《任子遗书》十二篇,题目分别为:《三才》、《为学》、《忠孝》、《言行》、《治道》、《进贤》、《刑赏》、《礼教》、《乐训》、《燕居》、《问答》(上)、《问答》(下)。主要内容为任不齐记述自己学习时的疑问以及老师孔子的回答,相当于课堂笔记,还记述了任不齐自己学习时的一些心得和体会,与《论语》相类似,可以作为《论语》的参照和补充。
附录:《任子遗书》选摘:
子选曰:天道变于上则人事应于下,有诸内必形诸外,是故圣人以法天为本。
子选曰:天地泰,万物生;天地否,大道塞。幽赞天地之道,惟圣人为能。
子选曰:吾闻诸夫子曰,为学贵其日益,戒其日损。与贤者处,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焉,则与之化而日益;与不贤者处,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焉,则与之化而日损。损益在人,可不慎乎?
子选曰:德为福根,恶为祸门,去恶积德,终身胜人。
子选曰:好善如好色焉,缁衣之怀,笃于中心;恶恶如去草焉,巷伯之罚,严于加身。
子选曰:君子不以才知先人,故为天下母;不以富贵骄人,故为天下谷。
子选曰:君子之仕也,为养亲也,则乘田之职,仲尼安之;君子之洁己,为重道也,则千驷之马,伊尹不视。
子选曰: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至哉是言!
子选曰:天下有道则臣不议君,子不议父,天下和平;天下无道则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兄弟残,庶人咸非其上矣。
子选曰:君子不为违心之行,不为欺世之言,清夜无惭则明旦无伐也。
子选曰:君子先其身而身全,后其身而身存。故仁不居物先,知不处物后,斯二者得治身之道矣。
子选曰:不齐闻诸孔子曰:上敬老则下益孝,上尊齿则下益悌,上乐施则下益宽,上亲贤则下择交,上好德则下不隐,上恶贪则下耻争,上廉让则下知节,此七教者,治民之本也。而复有三至,至礼不让而天下治,至赏不费而天下悦,至乐无声而天下和,明王行此三至,故天下不劳而定。
子选曰:乐者,乐也。乐反其所自生,生则恶可已,故形于声;声相应,故主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
子选曰:先王平人心以为乐,合生气之和,道五常之行,使之阳而不散,阴而不密,刚气不怒,柔气不慑,皆安其位而不相夺也。
子选曰:乐有五声、八音、十二律,旋相为宫也。是故清明象天,广大象地,终始象四时,周旋象风雨;五色成文而不乱,八风从律而不奸,百度得数而有常;小大相成,终始相生,移风易俗,天下皆宁。
欢迎您关注微信“三甲任氏”。如果您喜欢本文,请点击左下角的“分享”,把文章分享到您的朋友圈或微信群,也可点击右下角的六角星“在看”,也可直接为任家小白点赞!小白这厢有礼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