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同济已经生活了一个半月,时间虽然不长,环境差距却在细微之处渗进生活里,使得原有的一些认识被验证并且清晰起来。不管是抓住机会在同济待过一年的学姐,还是在这儿认识的新朋友,她们都感叹同济的节奏比山大或是高中快,学习氛围甚是浓郁。走在南门的校道上看着个别同学和外国留学生谈笑风生或是在网球场里指导他们练习,还有百团大战时操场上整齐排好的站位和熟练的炫技,比较成熟有针对性的面向各种需求的培训,走到哪里都可以见到的各大公司招聘广告或是面试站点……说出来也许很残酷,我感受到了在山大几乎没有感受过的“大学的氛围”。
学校提供的硬件环境固然重要,也需要学生的配合。除去下雨天,晚上足球场操场篮球场的灯光下总是有一大群人在认真地挥洒汗水;图书馆的打卡机子没什么人用,但是进去之后座位总是看起来满满的;上课缺课的人没有超过1/5的;原来在洪家楼和初中生抢着吃午饭的阵势在同济离几大教学楼最近的学苑食堂面前就是小巫见大巫。但是他们不像是在赶时间,只是专注着做自己的事。相比回到宿舍见到的情况——两个舍友能睡到多晚就多晚,我们三个山大来的交作业前一天总是在赶作业,彼此之间交流也没有原来宿舍的多,空气里怠惰的情绪混着厕所的味道发酵。其中一个一起从山大来的舍友说,在宿舍里从来都管不住自己的手,学习不进去。我看向另一个井冈山大学来的舍友,她居然没在打游戏在写作业,看起来还挺认真的……985大学的学生成为deadline fighter,本二的学生虽然也整天在玩但是好歹早早写完作业,看起来好像是当初老天不公偏心了。这让我想起高中时的同桌,文文静静无欲无求,我折纸玩儿的时候会一起折纸,我睡觉的时候就乖乖听课记笔记,作业也老老实实地写完,花在读书上的时间比我还多,高考却差了相当大的分数。是因为考砸了?努力没有被老天公平对待?还是人和人天生差别就这么大?我回想她总是表情淡淡的脸,还有她面无表情听课或者写作业的样子,以及我们当初谈论的未来要一起开一家花店的兴奋,忽然有这么一种想法:她只是习惯了做出这么努力读书的样子,实际上她并没有完完全全用心在理解课本里的知识或是拿着知识认真地肢解题目。不是她没有个性反抗做自己不爱做的事,她不在乎罢了。她不在乎,所以没有压力促使把她时间里的精力压出来投入到学习里。如果这样理解,就能解释为什么很多人看似花了很多时间,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时间不等于精力。用李笑来老师的说法,“我们只能和时间做朋友,注意力才是我们可以投资的东西。”
还有许多人,明明是真的渴望拿到好分数,也花了许许多多的时间,还是考不过那些天赋异禀的人。觉得这样很痛苦的人,我不认为他们是出于热爱而学习的。学习的目的在于掌握知识,熟悉知识并且学会运用它才是真正的成长,最高的境界应该是能让既得知识互相联系从而开拓出新的见解甚至新的研究领域。我的马原老师说:“成绩固然很重要,我们的重点在学习的过程,所以用心体会就好了,你的付出我感受到了就会肯定的。”第一次听到的时候真想冲上去拥抱她,多么好的老师啊!提醒同学不要过于重视绩点而忘记学习的本来目的,并且给真正有所成长哪怕基础不算很好的同学肯定,有属于自己的和学校要求结合的评分原则,偶尔被同学的演讲感动又会稍微任性地给个免考资格,对于我这个一年后就走的交流生的许多问题也丝毫没有敷衍的意思。
然而,昨天听着一个在天津念书的学霸抱怨自己的必修课老师不近人情,要求一学期读完几千页的经典名著,认为学生把时间花在读书以外的事情上就是浪费。如果她们真的按照老师的要求的话每天不仅没有课余时间而且还要熬夜。我不认为自己有资格批判该老师对学习有误解。反过来思考,能让老师如此自信则说明这种把学生时间压榨干净的想法是没有引起学生大面积激烈反抗,也没有事实能证明他是不对的,只有像我这个比较有思想的朋友内心不满觉得自己的时间被侵犯被要求去做要数量没质量的事了。我们总是设想,如果自己当初把时间充分利用了现在一定过得更好,如果未来每个瞬间都过得很有价值,一定会走向成功。《贤者之书》里面有个比喻,自己设想的蓝图是由不知数目的一片片拼图拼成的,每个行动的结果都只能获得一片拼图,“即使你获得的拼图与你的期待不同,即使你正经历着难以忍受的艰辛,这也不代表失败,而是获得了一片无法代替的拼图,一个宝贵的人生经验。”现实中没有那么完美的存在,在你满心向着目标前进的时候没有磕磕绊绊没有干扰降临,甚至有些事是在你没有意识到的时候占据了过去的时间,所以我们回望过去的时候只想着在这个方面的成就,会后悔不够努力。其实重来一次,还是会经历这些被忽略的事,走向未来,也会遇到比想象还要多的各种琐事。时间是没办法乖乖听话的,它一直在前进。我们正在经历的现实,也许比理解里的还要抽象。如果换一个衡量方法,你过去专注了多久呢?
我自诩是一个一直不够努力的人,现在正在努力地学习如何努力——其实我并不是聪明,也不是不努力,只是习惯一个时间点只让一件事情占据大脑。而且我还很任性,希望自己的所有的付出都能领着自己走向自己想要的生活。原来在山大的导员说,“你们现在有什么样的想法我都不奇怪,去尝试就好了。”剑走偏锋,有人说没必要让自己这么痛苦,也有人觉得不务正业,可是除了还没有确定自己真正适合的职业,我觉得自己也不是没有成长。仅仅是因为喜欢所以花时间在学习英语和日语上面会觉得很轻松,每天看课外书一小时总有一些值得记下来的句子也觉得有学习到别处的生活经验,哪怕因此花在课内学习的时间就不够了,还想着再稳定一点多多去操场跑个几公里。之前是一直这么想的,直到自己忽然意识到没有给予面前必须面对的课程一些尊重,才恍然大悟多挤出一些刷微博的时间还有不知道做何事就过去了的周末时间拿来慢慢咀嚼课上教的东西和作业。这么赤裸裸地声张自己是对的显然太狂妄自大了,因为现实中更值得学习的大榜样在各个领域都有,而且都是出类拔萃的人。记得在知乎上有个关于“月收入特别高是怎样的一种体验”类似的问题,有个答主说了在雅虎还是谷歌工作的学长刚毕业月收入就高到令人发指的地步,然而面对着高薪以及舒适的工作环境,这位学长和周围一些人都想着辞职,因为有别的令他们更感兴趣的项目。答主说别人问起怎么样才能赚这么多钱的时候,想起学长可以连续坐在电脑前兴奋地敲键盘七个小时,然而他却说不出“七个小时”这个指标,因为说出来了就成了误导。不是“七个小时”或者熬夜就意味着这是付出,也不是所有努力都意味着收入会很高。学习曲线分为指数式和对数式,指数式初期很慢却会在有一天会“哗”地向上涨,对数式刚投入进去就有很大的回报,然而不久曲线就越来越平坦进入瓶颈了。很多事情也是这样,包括创业甚至单纯地思考。当然这样讲太过于笼统了,也不是没有例外。如何看待付出以后得到了什么,每个人指标都是不一样的。但是有一点不会错,那就是付出了就一定会有回报。有人说,人人都健身是因为这是唯一一个努力了就会有回报的事,其实不是,只是因为健身的结果总是拿去和过去的自己比较所以进步很明显,在其他领域我们总是和别人比较,然而总有人进步得比你明显,所以容易产生挫败感感觉自己不够努力或者努力白费了。
当“珍惜时间”这个观念慢慢转变成“珍惜自己专注的机会”,“努力”这个概念才不会被误解。认清自己内心的需求也很重要,因为在跑之前应该大概知道自己在向哪儿跑,走点弯路也没什么对吧。像飞蛾情不自禁飞向光,人追求自己的信仰,甚至仰望本身,就是带着神性的了。
2016.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