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全景式数学教育”分享
这篇教案没有按照课本生搬硬套,而是以学生活动,参与,探究,游戏,体验等环节,来渗透,理解和掌握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简单的同大家分享:
一是课前预习。利用周末在家里用合适的工具测量“想要”测量的长度和距离,其次搜集长度为1分米和1毫米的物体各一个,带到学校比一比谁的更标准。
二是新授学习活动。“分米争霸”环节,学生在小组内展示和交流各自搜集的长度为1分米的物体,并按误差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排列。不能用尺子,只能根据自己的经验目测判断。再小组内合作测量,决胜出小组“1分米”冠军。小组冠军代表本组参加全班争霸获得霸主的小组荣登“星星荣誉榜”。这样学生都能极为认真细心,测量再测量,比较再比较,确认再确认。
8个小组冠军登台展示“1分米”物体,全班学生观察,欣赏,比较,用手比画出1分米,教师组织学生评论:“我对谁的1分米印象最深刻,因为…”。8名学生的展示再次塑造1分米的心理模型,强化了1分米的观念。最后学生推荐出“测量高手”,这时全班学生都瞪大了眼睛观察,监督,生怕看错,错过。为了选出最标准的“1分米”霸主,他们都非常细心,非常认真,“你的多了1毫米,你的差了半毫米”~~真是“分毫”不让,锱铢必较。在“分米争霸”的新授学习活动中,只有一名成为霸主,其他同学都铆足了劲儿,急切的期待着将要进行的“毫米争霸”。
在练习环节设计的是“竞猜争霸”,在教室里任选一物,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进行竞猜,猜测后再测量,正确的荣获“竞猜霸主”称号。学生先后对老师耳朵的厚度和长度,鼻孔的宽度,眉毛的长度,鞋长,嘴唇的厚度和长度等等进行猜测,场面异常火爆,学生兴奋不已。接下来还设计了“分”,“毫”争霸,谁比谁强,经过激烈讨论,使学生们明白:尺有所长,寸有所短的道理。
学生们最重要的收获是:掌握了如何来正确的判断生活中物体的长度。
按照这样的思路来上课,学生一定是兴奋的,竞争是激烈的,思维是活跃的,印象是深刻的。培养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好奇心,求知欲才是我们的教育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