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渐深,蝉的鸣声越来越稀罕,离它告别地面上生活的日子不久了。
蝉在世人看来,生性高洁、餐风饮露,是个不食人间烟火的高雅物事。它居高临下、声振山岗,颇有超凡脱俗、飘飘欲仙的意思。
唐朝虞世南的诗中说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大抵也是不错的,极富哲理,兼且煽情。骆宾王、李商隐这些大咖的诗作无疑又推高了蝉的声名地位。
三国演义里有位美女叫貂蝉,女人名为蝉而不是婵,想想也挺有意思,至少可以认为大约蝉是可爱的、亲近的吧。雄蝉高声鸣叫,雌蝉闻声而来,雌者在这里是处于被动、从属地位的,莫非这也是符合蝉的人设的?
在仙界蝉大概也还是很有地位的,骑白马的唐僧据说就是佛祖如来的二徒弟金蝉子转世。金蝉子即便不是蝉修炼而来,便冲着在西天地位尊崇的神佛以蝉为名,也可知道蝉是多么的有仙气了。
但不管怎么粉饰,蝉其实是靠吸食树汁生存的,它的幼虫在土里也是吸食树根的汁液,对树木的生存和生长都是有害的。况且大热天里听它乱叫一气,也怪扰人清梦的。
生物总是要靠食物维持生命的,植物不比动物高尚,食肉动物也不比草食性的卑鄙,这是万物生长的规律,食物链就是这样安排的,对此我们无由自主、无可奈何。目前的两全之策,最多也是设若干自然保护区,以及在人活动的范围把有威胁的生物清出去。
然而我们不能一边剔着牙缝的肉屑、抹着嘴角的血迹,一边高喊动物保护的口号,或者对吃狗肉抑或吃猪肉的同类大加抨击。这么看来蝉就算不是欺世盗名,起码也是装模作样、虚有其表。
要真论起来,蝉的一生其实是长期生活在阴暗之中的,缺少阳光的心灵未免有些阴霾。有的时候我们无法选择出身或者境遇,起码可以让内心充满阳光,此心光明,何惧黑暗。
蝉也许在地里憋闷的久了,钻出土来难免有几分“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的意思,一天天肆意鸣叫,便如同“我得意的笑,得意的笑”一般不可一世、俗不可耐。须不知,秋天终于有来的时候,这么狂躁的蝉便好似秋后的蚂蚱,蹦跶不了几日了。
人不能像蝉,一面隐藏自己心底里的那点小,一面自我夸耀好似圣人,甚至凭空对别人进行道德审判。
人也不能像蝉,与黑暗为伍,熄灭了心灵的光亮,即使玩了金蝉脱壳的把戏,难道穿上马甲就没人认识你了吗?
人更不能像蝉,平日里伏低做小,一旦得志便猖狂,君不见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朋,眼见他楼塌了,多少故事配酒,都付笑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