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还有书籍】是一部评分非常高的纪录片,由著名演员胡歌配音,在B站可以观看。
当然,都点进来了,就先别走,先看完我的这篇文章再走或者你看完纪录片再回来找我也可!
因为我这篇文章主要是讲观看完的感悟🤲
①每一本书都承载着很多的心血。
它不光是内容,而且小到每一幅插图、每一个字该怎样排版都是经过精心的设计的;从前看书几乎不看封面、前言作序,现在再拿起一本书来,会更加觉得有分量。
纸版书还是纸版书,纸版书永远都是纸版书。因为最近疫情在家看一些电子读物,内容分毫不差、一字不减,里边也有插图呀什么的,还都是彩色版本的,但却总感觉差着点儿什么。
②书是用来读的。
说实话,我原来可能有一点“精神洁癖”,(但我不是处女座)比如说,我的笔记上面只能有我的字迹,别人的哪怕书法再好也不行。所以我之前是非常非常介意二手书这个问题的,因为我认为这本书必须是从它“出生”,也就是新书拆封就得跟着我,否则我就老不自在,很膈应。甚至我以前买书或者买杂志,同一本我都会买两本,第一本用来看,大家看,因为同学们之间会互相借阅;第二本用来收藏,不是嫌弃同学们,这本我自己也不看,就收着。所以,更别提让我买一本二手书了。
但是通过这个“二手书的奇妙之旅”专题,我忽然觉得自己之前收藏书的这种嗜好是一种很病态的想法,书收着能用来干什么呢?如果我没有把这第二本买下“藏”起来,那么它就会到另一个人的手里,会带着另一个人或者另一群人走进它的世界,也会陪伴着另一个或另一群人经历着喜怒哀乐和悲欢离合,就像我的第一本书一样。我以后都不会再收书!
二本书的世界很精彩,它的故事远比一本新书要丰富,是你所想象不到的。
就像专题里说到的那样:“二本书的故事很丰富,这本书它的作者原来创作它有一个故事,这本书里本身带有很多个故事,它和它原来的主人之间又有一个故事,从它主人手里到我手里也有一个故事,将来它和我也会有一个故事,或许再将来,它还会不断地易主,那么它将还会拥有更多的故事……”
听到这些,是不是会对手里的二本书有了一些不一样的看法,看书的时候会不会有了一些对这其中的“故事”的好奇心,或者会不会有想买一本二手书的冲动,(反正我是有了!!!)这就是二手书的奇妙之处,它所承载的重量远非新书可比。
③读书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情。
专题五里,地铁上的读书人用行动告诉我们:快时代的读书,“姿势、状态”都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你在读书,你在享受读书,享受这个状态和这个过程。尽管路途遥远,、一路奔波,但有书为伴,倒也欣然乐意。(或许是纸版书让我们更有一种阅读的感觉,当然有时间有条件我觉得还是应该看纸版书,但是如果不行的话,电子读物也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
④读书不在数量,在质量。
【专题五里的那个做图书推荐的女孩子,当然,它是推荐让我们去自己观看那本书,跟我说的并不是一回事儿,是这个让我想起了一些题外话。】
快节奏时代里的一些听书软件或者公众号上的一些所谓“干货、精华浓缩”,的确是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也是一件让大家多读“书”的“好”事。
但是,看这种东西和自己完完整整地去阅读完一本书真的是一样吗?我想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吧!
我们这样效率是有了,可这质量呢?
首先,觉得仅靠阅读这些东西就能掌握好那一本书的想法就是一件很可笑的事情,而且也从侧面体现出我们急功近利的思想。人家作者呕心沥血写了那么久,写了那么多你简简单单地一听或者看一篇几千字的文章就能全懂了吗?
然后,本来一千位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大家要是全部都靠看这些,那么就只会有文章作者那一位哈姆雷特了,大家也会逐步丧失自己的思考力和判断力,变得人云亦云。那还谈什么读书呢?阅读不就是培养大家的思维能力、开阔大家的眼界,有自己的想法,从而不人云亦云、盲目跟风的吗?
“你可以假装努力,但结果不会陪你撒谎。”
“但是还有书籍”嘛,所以我们还是放下手中的公众号文章,也放下那急功近利的想法,挑一本书,不管电子的还是纸质的,然后自己完完整整地阅读完,看完以后再去看这些公众号文章,说不定他的思想和你的思想还可以碰撞出更多的火花。何乐而不为呢?
读书是一辈子的事情,永远都不要忘了“但是还有书籍”,让我们一起阅读起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