怛逻斯战败对唐帝国的国力并未有丝毫实质性的损耗,但却使安西都护府元气大伤。安西都护府拥有唐朝战斗力最强的精锐之师,在战火纷飞的西域,安西军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然而怛逻斯一战,却使安西军损失了大量精兵强将,将近一万人沦为了阿拉伯人的的俘虏,数千将士战死异域,仅有四千余人回到了安西,更别说丢弃的大量攻城器械,军资装备。
可想而知,高仙芝的内心有多么懊恼,这位“中国山岭之主”经历了他军事生涯中最大的失败。
不久,朝廷一纸调令,将他召回了长安,此时的高仙芝并不想离开安西,他自幼生长于西域这片广袤的土地,这里已成了他的故乡,他在这里建功立业,他人生的黄金时代也是在这里度过的。可如果继续留在安西,高仙芝也无法面对那些战死沙场和被俘虏的将士的亲人。
高仙芝预感到,此番回京,朝廷不会苛待他,但也会将他束之高阁,从此,他将远离战场,再也回不到这个令他魂牵梦绕的西域。
临行之前,高仙芝向朝廷举荐了一个人——封常清,此人将成为高仙芝的继任者,为稳固安西都护府的统治作出了巨大贡献。
封常清的家世背景与高仙芝完全不同,如果说高仙芝是名门之后,那这个封常清就是个妥妥的草根了。封常清的崛起,就是一个草根逆袭的故事。
封常清从小就是个苦孩子,乃为蒲州猗氏人也,自幼便父母双亡,他唯一的亲人外祖父也因犯罪被流放到安西充军,守卫胡城(今哈萨克斯坦奇姆肯特东)的南门。
年幼的封常清跟随外祖父来到了西域生活,由于外祖父很喜欢读书,便经常带着封常清坐在城门楼上教他读书,城下熙熙攘攘,人来人往,而城楼上却总能传出封常清稚嫩的读书声。在外祖父的精心教导下,封常清进步神速,学识广博,从历代的圣贤书中,品出了人生的滋味。不过这种祖孙朝夕相处的日子并没有持续下去,人终有一死,外祖父去世后,封常清失去了唯一的亲人,从此孤苦伶仃,无依无靠,过着清贫的生活。
遇到高仙芝,是封常清人生的转折点。当时,封常清已经三十多岁了,却仍是安西四镇节度使夫蒙灵察麾下的一员无名小卒,此时的高仙芝担任都知兵马使,颇有才能,每逢出兵,都有三十余名侍从跟随,个个衣着光鲜亮丽,好不威风。
看到高仙芝相貌堂堂,姿容俊美,气质不凡,封常清颇为感慨和艳羡,于是他向高仙芝投书一封,表达了自己想要成为其侍从的意愿。
然而封常清并未如愿以偿,高仙芝只看了他一眼,内心便生出一股嫌恶之情,于是面无表情地回绝道:“你走吧,我的侍从已经够多了。”
高仙芝之所以厌恶他,原因很简单,封常清长得丑。《旧唐书》用了八个字来形容他的相貌:“细瘦目类,脚短而跛”,什么意思呢?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身材细瘦,斜眼,腿短而且还有些跛足。
不过封常清没有放弃,第二天他又投书一封,高仙芝有些不耐烦地说道:“我的侍从已经够多了,你为何还要再来?”
封常清很是愤怒,他理直气壮地说道:“我仰慕您的高风亮节,愿意侍奉您,所以没人介绍便自告奋勇前来投奔,您何必拒人千里之外?您若是以才取人,则士人信服;若是以貌取人,恐怕只会失去人心!”
高仙芝当即挥手送客,但是封常清并未灰心,此后一连数十天,封常清都来到高仙芝的府第门前,通常是早上天微微亮就来了,一直到夜幕降临才回去,天天如此,风雨无阻。
面对封常清的锲而不舍,即便再铁石心肠的人也难免受到触动,最终高仙芝还是接纳他为侍从。
大唐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达奚各部叛乱,夫蒙灵察派高仙芝领两千精锐骑兵追剿达奚部叛军。叛军因行军劳顿,人困马乏,最终被唐军一网打尽。
封常清在帐中便私下写好了捷报,捷书中详细地陈述井眼、泉水、驻军地点、胜敌的情况和战术,条理分明,逻辑缜密。捷报呈送高仙芝审阅,高仙芝看后发现自己想说的话都无一遗漏地写了下来,而且详略得当,文采斐然,高仙芝大为惊讶,也为此对这个相貌丑陋的侍从刮目相看。
回军后,夫蒙灵察迎接、慰劳将士,高仙芝已解下奴袜(一种戎服)带刀拜见,判官刘眺、独孤峻等便争着问道:“此前送来的捷报是谁写的?您帐下怎么有这样的人才?”高仙芝回答说:“是我的侍从封常清。”刘眺等人很吃惊,对封常清施礼让座,并和他攀谈起来,刘眺、独孤峻与封常清聊得甚为投机,如同遇见了旧相识一般,封常清的才华和能力令他们折服,并得到了高仙芝的肯定,封常清就此名扬军中,后来由于能力出众,以击败达奚之功,授任叠州(治合川,今甘肃迭部)戍主,并任四镇都知兵马使判官,后又以军功累授镇将、果毅、折冲,从此成为安西都护府的高级将领,并成为高仙芝最倚重的心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