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岑参 《碛中作》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莽莽绝人烟。
每次看到有不认识的字,就勾起了我的挑战欲。这首诗,纯粹是因为题目头一个字就不会读。
碛(qì)本意是指“浅水中的沙石”,引申意义为“沙漠”。本意我能想象出来,浅水中的碛是硌脚的吧。
这也是选择的第一首边塞诗。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也就是说边塞诗包含边疆的确的自然风光,也包含边境地区汉族军民生活两种。那此诗是不是就算融合了这两方面的内容呢。
一写告别家乡父老乡亲,快马加鞭往西走,一走走到新疆大漠中,时间已过两次月圆。应该是还没到军营驻扎地吧。可怜的人呀,前不着村好不着店,人困马乏的,今夜该如何度过呢?
二写,简写大漠风景“平沙莽莽绝人烟”。莽莽[mǎng mǎng]在此诗中形容广阔、范围非常宽广的样子。即“无边无际”吧。
不禁要问,岑参为什么会写边塞诗呢?
原来岑参有两次从军边塞的经历。这两次经历使得他体验到了丰富和充实的边塞生活。
远赴新疆,即便今日也是不方便的,何况岑参的时代。驻守边疆,得付出多少常人难以想象的辛劳和困苦呀。
无论东西,都有人在边塞驻守。日本有“防人歌” (さきもりのうた),顾名思义,是边防人士写的和歌。日本驻守的边防,一般指九州地区。
防人に 行くは誰が夫と 問ふ人を 見るが羨しさ 物思ひもせず
而“防人”在汉语语境中,主要指中国隋唐时在镇戍驻防的兵士。唐朝在沿边及内地某些冲要之处设置镇戍,担负经常性的守卫警备巡逻任务。
无论中日,“防人”都曾经是一种军事制度。驻守边疆和要塞的军民,经历战争和冲突的军民,通过诗人或者自己留下了他们的生离死别、血泪残缺、相思牵挂和苦痛不堪。
王粲《七哀诗三首·其一》中有云: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
唉,都是谁家郎?又是何家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