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他经历过愚蠢的冲动,也体验过绝望和疯狂的迷恋,“爱情对他来说一直和喊叫、泪水、激情联系在一起”,可是最终他发现了那个能温暖他,令他安稳的人,“就像奶与蜜”。阅尽千帆终执手,我心安处是吾乡。
菲利普的生命成长经历了三个阶段。起初是对外在权威的服从。这个权威在不同的人那里也许有着不同的名称,比如秩序、规则,具体可能表现为宗教、传统、习俗、道德、法律等等。它们有一个共同的表现,就是“应该”。这个应该往往被内化为笃信,不容质疑,从而成为对一个人的束缚,尽管它同时也是一个人内心世界的保护墙。用存在主义心理学的话来说,这是一个人远离了自己真实的存在,是对存在终极恐惧的逃避。
菲利普的第一次信念崩塌发生在他向上帝许愿的落空。作为一个孩子,他无法分清寓言与现实的区别。
宗教的幻想破灭之后,菲利普开始了自我救赎之路。他想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规则,甚至是没有规则——“可规则在人生中真的是必不可少的吗?”。 沿着这条路走下去,他感到“从牢笼里解放了”,他体会到令人狂喜的精神上的自由。
但是克朗肖的死再一次让他产生新的困惑:“这条刚结束的生命在世上活了一遭,却没有留下丝毫价值,就好像不管克朗肖是生是死,都没有任何区别,就好像他从来没来过这个世界”。在这个问题面前,菲利普的人生信条——“在不惊动警察的情况下,作什么事情都随心而来”——似乎也不起作用了:“克朗肖就是这么做的,可他这一生却是彻头彻尾的失败”!
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在人类文明史上,没有哪一位伟大的思想家能够对这个问题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加缪说,唯一严肃的哲学问题就是:一旦充分意识到人生的无意义之后,是否还要活下去?
克朗肖说生活就像波斯地毯,编织毯子的人在编织花纹时也许仅仅凭借着一种审美的感觉,并不是出于什么目的。也就是说生活本身没有目的和意义。就像《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里托马斯说的,生命是一蹴而就的草图,不允许任何修改。是无数个偶然缀成了生命历程的整个画卷。
生命没有意义,没有目的,生命只是过程,是无数的事件和瞬间,它们有的快乐,有的悲伤,有的令人振奋,有的令人绝望。如果认为生活的目的就是要追求幸福,就会对悲伤产生抗拒,于是生出烦恼和恐惧。无意义的生命更值得过,因为放下了对追求幸福的执着,所有快乐的和悲伤的事件都同等程度地为生命图景增光添彩,它们只是或明亮或灰暗的丝线,最终共同编织成了生命这块地毯。如果要说意义,这块地毯就是意义本身,再没有超越于生命之上的柏拉图式的意义概念。这样的一种生命体验会带来什么?也许鲁米的话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爱,没有对象;对话,没有主题;看,没有景象;光线层层叠叠,充满了纯粹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