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IT行业有一个定律,想必各位也有听说过。叫“摩尔定律”,摩尔定律给所有的计算机消费者带来了一个希望,如果嫌今天的计算机太贵买不起,那么我们等18个月就可以用一般的价钱来买,要真是这么简单,计算机的销售量就上不去了。我们都没有动力更新计算机。其他的IT产品也是如此,IT行业也就成为了传统行业,就没什么发展了。
可事实上个人电脑在之前一些年,还有现在的移动设备的销量并没有呈现猛降势头。那么是什么原因让人们主动更新自己的硬件呢?这就是IT界的“安迪-比尔定律”,即比尔要拿走安迪给的。
安迪是原Intel公司的CEO安迪-格鲁夫,比尔就是大家熟知的比尔盖茨。过去的30多年里,Intel处理器的处理速度每18个月翻一番,计算机内存和硬盘则以更快的速度增长。但是微软的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越来越慢,也越做越大。所以现在的计算机虽比10年前快了100倍,但是软件的运行速度感觉还是和以前差不多。
现在的应用软件动不动就是上百兆,但是装的软件数量却和以前也差不多。更可怕的是,用户发现,如果不更新计算机,现在很多新的软件就用不了。我的一个亲戚他用着好几年的windows系统的手机,连qq都用不了了,那只能换了。
以前的软件工程师,用basic就是几十KB,但是用的汇编语言很是不友好,因为可读性较差。如今,有了足够的硬件资源,软件工程师做事情更讲究开发效率,程序的规范化和可读性。另外,由于人工成本的提高,为了节省软件工程师编写和调试程序的时间,编程语言越来越好用,同时执行效率越来越低。今天的java语言比c++效率低得多,c++又比c语言效率低。
所以,即使是同样功能的软件,今天的比昨天的占用硬件的资源多就在所难免了。
虽然用户很是反感新的软件把硬件提升带来的好处几乎全部用光了,但是在IT领域,各个硬件厂商恰恰是靠软件开发商用光自己提供的硬件资源得以生存。
我们可以看出:个人电脑工业的整个生态链是这样的:以微软为首的软件开发商吃掉硬件提升带来的全部好处,破事用户更换机器,让惠普戴尔等公司受益,而这些PC整机厂商再向INTEL这样的半导体公司订购新的芯片。
如今几年再亚洲,特别是在中国,主流则是手机和移动通信。今天一部中档手机的计算性能,已经远远超过了5年前的个人电脑,而且还按照摩尔定律预计的速度在增长。虽然在手机行业,到2008年还米有一家类似微软的通用操作系统公司存在,但是手机制造商自己,运营商和增值服务商加在一起,起到了微软的作用。他们提供新的但是越来越消耗资源的服务,使得用户不得不几年更新一次手机。
08年之后,Google异军突起,和ARM手机芯片组合成了And-Arm。一样和PC时代有着安迪-比尔定律。也就是说,你在用3年前的手机,你就不能很好地用上面的应用软件了。这是很难过的事情。
就这样,安迪-比尔定律把原本属于耐用消费品的电脑,手机等商品变成了消耗性商品,刺激着整个IT行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