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得写作的孩子才能不断走向深刻
——重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之五
从八月份开始,就很难休双休日。不是不想休息,实在是有各种必须完成的任务,工作和生活都是相对忙碌的时候,有时也想改变这样的现状,改变的结果是发现回到忙碌的状态是最好的状态。
今天忙中偷闲,带着父亲去看秋色。在初冬的时候去看秋色是因为之前没时间,但是父亲似乎对秋色并没有太放在心上,反而喜欢的是在所剩无几的黄叶中听他说话,而我恰当的抬杠反而让他更有兴趣,一直到我连连称是,他便高兴的像个孩子。
四点多去单位加班,喜欢在单位在加班是因为有书和烟,有书可以在思考卡壳的时候随时寻找帮助,有烟可以在思考卡壳的时候佯装思考的很深入。为周一的培训一直在打腹稿,随时有了触动就记在了日志本、记录本、听课本上,如今再搜集这些“落玉盘的珍珠”早已经没有了当时的感受和触动,弄得烟抽了不少,但是卡壳的依然卡壳。
晚上继续阅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今天阅读的是关于写作的部分。
雷夫老师十分重视学生的写作,同时认为学校和教师都应该重视写作,而客观现实是逐渐在减低对学生写作的要求。他在教室中用四种方式推动了学生的写作。
步骤一是“写作之始——语法”。我理解雷夫老师所说的语法的联系,类似于我们语文老师在低年级进行的“”每日一句
等形式的训练,目的是给学生写话成文打基础。步骤二是“每周作文”,学生每周都要完成作文,题材多样,体裁也多样,甚至班级中刚刚发生的事情,也可能成为学生写作的素材。雷夫老师对学生每周的作文十分重视,时间再紧也要进行批改和讲评,尤其用学生的错误的作文作为点评的“对象”,让学生也可能发生的问题不再重复发生。这样的做法管建刚老师也十分重视,用“评改”解决学生写作中的主要问题。步骤三是“每月读书心得”,及促进了读书的深刻思考,又给了学生恰当表达的机会。步骤四是“少年创作计划”,即培养学生的积累意识和发表意识。发表可以成为学生在一定时期写作的动力。
现在很多语文老师不会“教写作”,不管自己会不会写,都不知道怎么能把这样的“”思维传递给学生。市面上大量的写作培训机构,承包了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因为是专业研究和教授写作,往往有自己的一套行之有效的“写作课程体系”。
写作对于小学生来说同阅读一样重要,一个会写作经常写作的人,能有清晰的思考和深刻的思维。
曾经在做老师的一段时间里,对于学生的习作十分重视,早我的带动下,班里的学生也对写作产生了近乎痴迷的状态。时隔二十年后,他们依然记得那时候总写作文,爱写作文,不怕写作文。
学生学习写作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仅是在讲,也不仅仅是在写。这个系统综合性的包括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习作指导,练习频率等各个方面,的确值得每个语文老师研究。
第一,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和写作的训练从来就是亲兄弟,单纯以教授写作技巧的教师,因为没有重视学生的阅读,最后学生只是学到了些皮毛,并不会为下一阶段的语文学习产生作用。然而对阅读有极端的功利主义,认为多读书就一定会写作也是不对的,阅读更像提供了材料,如何使用和发酵还需要作者灵巧的心思和不断地训练。
第二,写作的兴趣十分关键。写作本来就是用笔尖表达心情的过程,不管些什么都会隐含着作者的心情,正所谓“言为心声”。如果教师把写作当做了不得不完成的任务,那么学生写出来的文字也是艰涩和干瘪的,没有生机和活力。保持学生写作的最好的方法是评价,让评价发挥促进的引领作用,逐步让学生感觉到写作是为了表达自己,记录自己,当用自己心仪的文字记录生活的过往,这就是一种最好的写作状态。让学生对写作充满浓厚的兴趣,写作也就成为了孩子最愿意做的事情。
第三,写作的指导和讲评是关键。这个过程是让学生的写作不断变得精确、深刻的最好的方式。仅仅凭着兴趣天马行空,对于小学生的阶段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教师的积极参与。我在教学生习作的时候就十分重视动笔前的指导,因为学生缺乏实际的体验和感受,就要去创造写作的素材,发现写作的素材。管建刚老师十分重视作文的讲评,同样用的也是学生自己写的作文,当然是要当做“靶子”或者“病人”的,揪出来并且分析修改了各种“病”,减少学生再次犯错的可能。
第四,发表对于学生学习习作也很重要。雷夫老师的“少年创造计划”、管建刚老师的“作文小报”解决的都是学生习作的发表问题。一个作者心中有了发表意识,就会更细心地打磨自己的写作作品。可以在班级成立一个小小编辑部,从选稿、排版、设计、美化等过程,全部交给学生去完成,我想这对于学生又是一个难忘的学习经历。
第五,写作的练习数量要保证。没有大量的习作作为学生练手的基础,是很难写出让人心动的文字的。现在很多老师不愿意教作文,甚至语文园地中要求的八篇作文都完不成,这是十分错误的。教师要有一个写作练习的规划,比如第一周完成什么,第二周完成什么,这些练习都要以完成数量和保证数量作为目标。写多了就会有了“无他,唯此而”的境界。
培根曾说,阅读让人学识渊博,讨论使人反应敏捷,写作使人思维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