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大圆和小圆(教育叙事68)2021-11-30

文/李现风

      本周的读书让我想起来自己经常给学生们讲解的一个“大圆与小圆”的故事,故事大概是这样的:

      有人问爱因斯坦:“您可谓物理学界空前绝后的人了,何必还要孜孜不倦地学习?何不舒舒服服地休息呢?”

      爱因斯坦并没有立即回答这个问题,而是找来一支笔、一张纸,画了一个大圆和一个小圆,说:“目前,在物理学这个领域里可能是我比你懂得略多一些。正如你所知的是这个小圆,我所知的是这个大圆。

     然而整个物理学是无边无际的,小圆的周长小,即与未知领域的接触面小,所以感受到自己未知的东西少;而大圆与外界接触的周长大,所以感到自己未知的东西多,会更加努力去探索。”

      爱因斯坦用一个圆非常形象地描绘了有知与无知的关系。

      圆覆盖的面积代表一个人了解的知识,圆之外的范围就代表他所不知道的。了解的知识越多,圆周越大,它所接触的未知的范围也就越大,所以,越有知,越无知。

        真正有目标有追求的人,从不会在学习的路上给自己设限,而是会把学习内化为一种自觉的行动,让学习引领着自己走向人生的巅峰。

     学无止境,才能学有所成。


人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探知未知领域的过程,随着我们知识面的扩大我们就会感觉到未知领域也是扩大,我想这也许就是“学然后不足”的意思。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无论你的圆已经画的多大,圆外面的面积也远远大于圆里面的面积。

        学然后才知不足,所以社会上就出现了一种现象:越是博学的人越谦虚,越是无知的人越是自以为是。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现在想起来也只有孔夫子那样博学的人能说出这样的话。而我们的圆可能你的圆太小了。

      最近经常在听身边的人说,我们是做基础教育的,不是做科研的,做课题研究对我们的教学没有什么用处。其实我是想说,正是因为我们做基础教育的,才需要在课堂上研究我们的课堂如何上课才能更加高效,而不是一味的老师一言堂的课堂;正是因为我们做基础教育的,才需要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研究如何调控课堂才能使课堂学习氛围浓厚,而不是死气沉沉的课堂;正是因为我们做基础教育的,才需要我们研究如何和孩子们沟通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更有效,而不是教师一言堂的课堂;正是因为我们做基础教育的,才需要我们在班级管理中如何管理才能调动班级内孩子们的激情,使孩子们参与班级管理得氛围更加强烈,从而使我们的班级管理服务于各个学科的教学……。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简单的教育已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当前的学校教育实践正走在不断专业化的道路上,教育者的专业发展需要借助各种资源、以研究者的姿态和方式提升对于教育教学活动的理解,不断升华人生境界,

      实现教育促进人的发展。那么如何才能使自己的教育方式与时俱进,一边研究一边学习这就是教育学学习的最终目的。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