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中华史《王安石变法》第一章:箭在弦上之不二人选
艺凡:接前文,前文提到,王安石到京做官了。
易中天:对,当时神宗问他,朕想要实现天下大治,爱卿认为第一步该怎么办?
王安石说:选择道路。
宋神宗问:学习唐太宗,如何?
王安石答:要学就学尧舜,学什么唐太宗!
艺凡:神宗听了肯定兴奋。。
易中天:神宗也在想,这个王安石,究竟有多大的本事?皇帝心里没底,众人议论纷纷。
艺凡:大臣们的意见呢?
易中天:第一个明确反对王安石的,是吴奎,理由也很充分。吴奎说:臣与王安石曾经是同事,深知此人遇事迂阔,一根筋认死理,从来不肯自我反省承认错误。因此,如果重用此人,必然紊乱朝纲。
唐介说:性格有问题。他这个人,爱好读书却钻牛角尖,志向远大却不切实际,一门心思只想改变祖宗家法。如果用他做宰相,非把天下搞乱不可。
艺凡:本次改革不但一败涂地,而且后患无穷,原因之一就在于王安石的性格有问题。可惜他自己毫无感觉,这些意见皇帝也听不进去。
易中天:结果直接的损失,是活活气死了副宰相唐介。唐介是是仁宗朝就与包拯齐名的清官和直臣。唐介对皇帝说,既然翰林院可以取代中书省,那就让王安石主持中央工作好了,他请求辞职。神宗却不置可否。于是很快,这位副宰相便与王安石势同水火。
唐介质问:你的主张,怎么会有那么多人反对?
王安石答:因为你们结党营私。
忠心耿耿仗义执言的唐介被指责为朋党,再加上年龄大了,被气死了。神宗前往吊唁,赠送了藏在宫中的唐介画像,上面有仁宗皇帝的亲笔题字。人们这才知道,这位耿直的三朝元老其实有何等分量。
艺凡:显然,反对王安石的,并非小人。那么,神宗为什么还要重用王安石?
易中天:从上面的年表不难看出,这不是皇帝的一时冲动。因为财政。不难想象,当神宗皇帝在四月份见到王安石,亲耳听见他说希望自己成为尧舜之君时,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怎样的感觉。尽管神宗谦虚地表示,这样高的标准让他感到力不从心,却也满怀希望地说了很重要的一句话:只要你全心全意地辅佐朕,我们君臣说不定还真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艺凡:宋神宗和王安石,可谓一见倾心。
易中天:何况朝廷早已暮气沉沉。王安石任参知政事时,中书省宰相副宰相五人,曾公亮老气横秋,富弼称病不朝,唐介不幸逝世,赵抃叫苦连天,只有王安石生机勃勃,时人称为“生老病死苦”。不重用王安石,宋神宗依靠谁?即便如此,皇帝也还是考虑再三。这时,能够对抗王安石的,就只有司马光。
艺凡:可惜司马光同样有固执己见的毛病,两个老朋友也很快就处处针锋相对。
易中天:王安石进京这年秋,京师发生地震,河北发生水灾,宰相曾公亮等人便提出,祭天大礼后请不再按照惯例进行赏赐,至少是中书省和枢密院的官员不赏。接到提案,皇帝要翰林院拿出意见。
司马光赞成。他说:省下的钱不多,意义却重大。朝廷财政困难,原本就该减薪,正好以此为契机。更何况,治国之道是“义褒君子,利悦小人”,宰相的提案应该肯定。
王安石反对。他说:赏赐大臣能花几个钱?犯得着小里小气不成体统吗?如果财政困难,那是宰相失职,他们该辞的就是官,不是赏。何况钱不够用也不是当务之急。
艺凡:奇怪!财政困难不是当务之急,什么是?
易中天:王安石说:找到善于理财的人。
司马光拍案而起:说得好听!历朝历代所谓理财,不过巧立名目横征暴敛罢了,必然是税外加税,费外加费。民众不堪盘剥,只能流离失所落草为寇,这难道是国家之福?
王安石反唇相讥:你懂什么!税费岂是生财之道?不加赋税而国库充盈,那才叫作善于理财。
司马光嗤之以鼻:无稽之谈!天地所生万物所长,总共就有那么多,不在民间就在公家,这边多了那边就少。你要增加国库收入,不从老百姓那里拿,请问跟谁要?
两位翰林学士吵成一团,谁是谁非?
艺凡:都只说对了一半。按照现代经济学的观点,王安石当然是对的。因为增加国库收入,确实可以不靠增加税种和加大征税比例,而靠发展生产繁荣经济,把蛋糕做大。可惜在当时的条件下,这并不容易。王安石虽然也有办法,比如兴修水利等等,但能不能立竿见影,却很难说。
易中天:因此,他之所谓“民不加赋而国用饶”云云,就成了既有诱惑力又十分可疑的说法。
艺凡:那么,王安石凭什么能够信心满满地这样说?他的新法又有什么高明之处呢?
易中天:且听下回分解,方案看来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