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中华史《王安石变法》 第一章:箭在弦上之王安石进京
艺凡:接前文,前文提到王安石还没有在政治舞台上亮相,就已经满堂喝彩了。
易中天:王安石是非常有才的,据说,王安石甚至原本排名第一,只是由于仁宗皇帝不喜欢他考卷中的一句话,这才屈居第四。
艺凡:哪句话?
易中天: “孺子其朋”。
艺凡:这句话怎么了?
易中天:朋。这个字让皇帝想起了朝中的朋党之争,而朋党是最让君主头疼和反感的。于是皇帝说:有这句话,就不能当魁首。大家都觉得冤,王安石自己却并不在乎。
艺凡:皇帝后来给他京官了吗?
易中天:给了,但不来。王安石越是辞官,朝廷就越是要他做官。双方都很执着,也都有耐心,不惜展开拉锯战。最有戏剧性的,是在嘉祐五年(1060)十一月,王安石和司马光同时被指派修起居注,也就是帮皇帝写日记,两个人竟一齐辞官。结果是司马光辞了五次,最后只好接受。王安石却死活不肯,甚至在诏书送达时躲进了厕所里。信使只好将诏书放在王安石的桌子上,王安石又追上信使退回了委任状。不过,第二年被任命为知制诰时,就没再辞官。
艺凡:在这个岗位上,做了几年?
易中天:没多久。王安石终于回到又叫金陵的第二故乡江宁,也就是今天的南京,因为他的母亲去世了。
艺凡:他为啥不想在京当官呢?
易中天:他想干实事,不想当闲差。在宁波鄞县做知县时,王安石曾经用十三天时间走数百里路进行调研,终于弄清楚了这样一个水源充足之地竟会发生旱情的原因,并且进行了根治。在他的治理下,鄞县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之后在其他岗位上,王安石也表现出实干精神。他在常州知州的任上甚至想开凿一条运河。这事由于种种原因最终无法进行,是非功过也难以评价,但他想实实在在做点事情却毋庸置疑。
艺凡:王安石是个好官,至少想做好官。
易中天:更难得的是,王安石胸中的格局很大。嘉祐三年(1058)十月,他被任命为三司度支判官,也就是国家财政委员会具体负责收支的官员。这是他第一次接触中央财政,却立即敏锐地发现了帝国的潜在危机。于是,王安石也给仁宗写了一封信,同样是洋洋洒洒,下笔千言,历来被看作其后变法的纲领性文件。
艺凡:信的主要内容是啥呢?
易中天:财政原本不该是问题,成为问题是因为理财无方,理财无方又因为不知法度。所以,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唯一的出路是变法。
艺凡:这不正是宋神宗要做的事,要找的人吗?
易中天:然而皇帝陛下却非常没有把握,因为王安石的倔强是出了名的。所以,神宗要召王安石进京,便很怕他不来。
韩维却告诉皇帝大可放心。他说:王安石是一个有志于安邦定国经世济民的人,并不甘心终老山林。何况陛下初登大位,励精图治思贤若渴,天下之人谁不争相效力?如果诚心诚意以礼相聘,王安石怎么会不来?
神宗说:爱卿先打个招呼,试探一下,怎么样?
韩维说:那他就肯定不来了。他这个人,是只能用道义去说服,不能用利益来引诱的。请陛下圣裁。
神宗欣然同意:好!就照你说的办!
王安石也终于再次来到东京开封。且听下回分解,不二人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