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者,材也,养之贵素,使之贵器。”人才,是推动地区发展的关键力量,在闽宁协作不断深化的进程中,人才协作的重要性愈发凸显。9月11日至12日,福建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周祖翼率领福建省党政代表团赴宁夏回族自治区学习考察,期间提出要进一步推动人才协作,精准选派对口地需要的各类人才,促进两省区人才交流融合走深走实,这为深化闽宁人才协作、破解发展难题提供了根本遵循。
精准选派人才从来不是“纸上谈兵”,而是“按需匹配”的实践课。在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干部们带着“需求调查表”走遍田间地头、企业车间,老乡说枸杞烘干缺技术,就对接福建莆田的农机人才;企业反映光伏运维缺能手,就联系福州的新能源技术员。这种“靶向选派”,让人才真正成为解决问题的“及时雨”——福建漳州的农技员到固原市彭阳县乡镇驻点后,不仅教会农户大棚蔬菜种植技术,还帮着引进育苗新设备,让当地蔬菜亩均增收2000元;泉州的数控技工驻点石嘴山市乡镇企业,手把手带徒传艺,半年就帮企业培养出15名技术骨干。对乡镇而言,选派人才不只是“送出去”,更要“留得住、用得好”,那些能说方言、肯蹲田间、愿解民忧的人才,往往能最快融入基层,把技术和经验真正留在乡土间。
双向交流融合,是激活发展动能的“金钥匙”。在福建三明市,时常能见到宁夏干部的身影:他们跟着乡镇农技员学茶叶种植、随综治干部学矛盾调解,把“生态种植”“枫桥经验”的做法记在笔记本上;在泉州的电商服务站,宁夏海原县的青年跟着站长学直播运营,回去后在自家乡镇建起农产品直播间,去年帮老乡卖出120多万元的牛羊肉。反过来,福建干部也在向宁夏“取经”:南平乡镇的林业员到宁夏吴忠市乡镇学习干旱地区造林技术,回去后改良了当地油茶种植方案;宁德乡镇的畜牧员借鉴宁夏“草畜一体化”模式,帮农户建起青贮饲料池,降低了养殖成本。对基层来说,人才交流从不是单向输出,而是“你帮我、我助你”的双向奔赴,一场田间地头的技术交流、一次乡镇会议室的经验分享,都能让两地优势互补,让发展思路更开阔。
完善长效机制,是让人才协作“行稳致远”的保障。在政策保障上,福建不少乡镇把参与闽宁协作的人才纳入“重点培养名单”,评先评优、职称晋升优先考虑;宁夏的乡镇则为驻点人才建立“服务台账”,从子女入学到住房保障,事事有回应。在日常管理中,乡镇干部当起“服务员”,定期走访驻点人才,帮着解决水电维修、生活物资采购等小事;建立“项目跟踪表”,农技员帮建的枸杞烘干厂、工程师指导的技改项目,每月跟踪进度,确保实效。这些看似琐碎的工作,恰恰是人才协作能持续走深的关键——对基层而言,人才协作不是“一阵风”,而是“长久事”,只有把服务做细、把机制建实,才能让人才安心干事,让协作成果经得起时间检验。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闽宁协作30年,基层始终是最坚实的落脚点。从福建乡镇的技术员带着设备奔赴宁夏,到宁夏乡镇的干部带着问题来闽学习;从两地携手培育特色产业,到共同搭建人才成长平台,每一份努力都在续写“山海情”的新故事。对乡镇基层而言,推动人才协作,既是响应号召的政治担当,也是为民谋利的初心坚守。未来,只要持续把人才“选得准、交流深、留得住”,就一定能让人才协作成为闽宁高质量发展的“强引擎”,让两地群众的日子越过越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