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视局限与人数不符,是说传统分析的两大不足了:漠视局限,以及人数不符 —— 都是指的什么呢?
首先看漠视局限,在传统的受价分析中:
受价的行为是指一个生产出售者面对的需求曲线是一条平线。
为什么?
受价市场有数之不尽的消费者与出售者,而个别的出售者只占同一产品的市场总量很小的、微不足道的一部分。
是的,这里两边都是数之不尽,唯有如此,供需双方,才都不会有过高的议价权利 —— 再推一步:
个别出售者面对的需求曲线就近于平线一条了。
近于平线但不是真的平线,推到尽头市场的量无限大而个别出售者的量无限小,后者面对的需求曲线愈推愈近于平线。
大约是平出售者就要受价。
这是一个极端,是传统的完全竞争市场。另外一个极端就是垄断:
一个出售者供应整个市场,面对的需求曲线是市场的需求,向右下倾斜,可以加价减产或减价加产,要觅价。
觅价因而又称垄断价格。
作者的看法是:
从逻辑推理的角度看,上述的传统分析差强人意,但从解释世事的角度看,就大有问题。
问题在哪里呢?这里首先要回到传统的分类中,受价与觅价之间的状态:
传统上,经济分析最麻烦的地方不是受价的竞争,也不是觅价的垄断,而是只有几个竞争者的寡头竞争,oligopoly是也。
可惜经济学没有出现过可以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寡头竞争的理论。。。
这里说可惜,可能是因为作者认为,现实世界的竞争,就是这种局中的状态:
例如两间店子在街头街尾卖同样的咖啡,因为地点略为不同市场有别,各自面对的需求曲线不会是平线,某程度有觅价的选择。
所以:
竞争无所不在,产品的质量有别或地区不同可以作为垄断看。
是的,这样才符合现实世界的状态,比如任何一个产品类别,都分高中低端品牌,典型的是汽车了 —— 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
替代物品愈多面对一个出售者的需求弹性愈高,即需求曲线愈平坦。
而另一方面:
同样的市场我们有时以受价处理,有时以觅价处理,要看需要解释的是些什么。
有时某些局限来得特别 —— 例如某些政府法例管制 —— 处理的方法也跟着不同。
我想,这背后有种种情形,比如:
-竞争者的行为,会让不同的线混淆 —— 比如价格的变化可能就会侵入不同的细分市场,是最典型的了;
- 局限的变化,会让不同的线平移 —— 典型的就是收入阶层比例的变化,让某一细分市场壮大;
- 局限的变化,影响到了所有的线 —— 这里比如是政策法规;
- 需求一方的坚持,也会改变供给 —— 典型的就是食品类,如犹太认证、非转基因大豆油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