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这可观察到的局限转变,都有哪些类别呢?分别如何处理?
局限有多种,有两个方法分类,都对。
第一个分类方法是“价格和代价 vs. 其他”:
其一是以价格或代价看为一类,而价格或代价的转变一定是相对性的。。。这里,推断行为的理论是需求定律。
所有其他局限及其转变 —— 例如收入、资源、产权等 —— 属第二类。这第二类的局限转变通常以个人争取利益最大化这个公理来处理。
而问题在于,个人争取利益最大化这个公理:
因为约束力不足而用场不大。
肯定的约束不多,解释行为就不容易有可以被行为推翻的验证含意。
而且:
价格或代价之外的其他局限转变,在审查下,或多或少会导致价格或代价的相对性转变。
由此:
只要能推出这后者的转变,需求定律又再用得着了。
这是说,不管是哪种局限转变,我们要设法找寻价格或代价的变动,然后把需求定律放在面前。
以上说的是第一种分类,和相应的处理技巧,即回到需求定律:
设法把这转变翻为代价的转变,然后拿出需求定律。有市场,看市价的变动,需求定律的应用就更为方便了。
第二种呢?
第二个把局限分类的方法,我也喜欢用,是有社会与没有社会之分。
这是说,有些局限没有社会也会存在,而另一些没有社会是不会存在的。
社会是指多过一个人的世界。
这个要说,鲁滨逊一人的世界 vs. 多了一个人的世界,带来的一切皆局限:
竞争是局限,产权是局限,市价是局限,政治是局限,合约是局限,风俗、宗教等也是局限,而这些局限在一人世界是不存在的。
这些纷繁复杂,带来的问题是:
因为社会的存在而衍生的局限中,最难处理的是交易费用。
广义上,这些应该被称为制度费用的局限,不是中间人收取的佣金那么简单。
怎么处理这些局限呢?要寻找到稳定的变化:
一九八一年我准确地推断了中国会走市场经济的路,是基于我指明当时观察到的交易或制度费用的转变是稳定的。
远为细小的基于交易费用转变的推断我作过多次,都准确,但像任何实证科学的推断一样,要基于指定的局限转变会继续稳定。
所有实证科学对验证条件(test conditions,大致上经济学称局限条件)都有这个“稳定”的要求。
换句话说:
- 要想得到准确的推断结论,需要变化可积分
- 而变化可积分,要点在于“稳定”,在可预测的时间段内的稳定
- 这稳定,作者没提及,但是要考虑为什么会稳定,是什么机制支持着稳定
- 找到这个“稳定”的缘由,心里面才更加笃定吧 —— 比如推断中国经济变化,背后是十几亿中国人寻求美好生活的缘由,是中美合作对抗苏联的大背景,是致力于伟大复兴的政党的要求,等等 —— 合奏效应就更厉害了
作者的结论:
“交易费用不是一个需要争取终生雇用合约的年轻助理教授应该尝试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