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标准是学科教学的“根本大法”。2022年4月,教育部正式颁布了义务教育阶段新修订的各科课程标准,这次修订可谓是“大刀阔斧”。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课程、教材要发挥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作为一线语文教师,如何才能全面准确高效地理解领会、消化吸收、转化落实,我们不妨把新旧两版课程标准对照起来,从“变”与“不变”之处,尝试梳理出新课程标准的要领,遵循课标精神,变革教育方式,落实根本任务。
这次课程标准修订的幅度非常大,除了上文所说的“新增点”,还有不少内容是在原文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改动。为什么有的地方要修改?为什么有的地方不需要修改?修改后给我们哪些启发?都是在学习新课程标准时需要着重思考的问题,能从一词一句中的变化中,读出新课程标准的变与不变。如,在“学段要求”中,新课程标准就将原来的“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修改为“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两相比较不难发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更高、表述也更加严谨。如,在第四学段“表达与交流”中,将原来“写作”中要求进行了整合,强调“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为写作奠定基础”,而不是原来的“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一句之变,体现了写作与生活的关系,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更多观察体验生活,为写作积累素材、奠定基础。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按照内容整合程度不断提升,分三个层面设置学习群,其中第一层设“语文文字积累与梳理”1个基础学习任务群;第二层设“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字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3个发展型学习任务群;第三层次“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2个拓展型学习群。每个学习任务群由“学习内容”与“教学提示”两个部分组成,通过四个学段的划分,明确不同学段的学习内容与学习要求。以整本书阅读为例,要求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根据阅读目的和兴趣选择合适的读本,制定阅读计划,综合运用多种方法阅读整本书。在书本的阅读篇目上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去掉了《鲁滨逊漂流记》,增加了《红星照耀中国》《红岩》《可爱的中国》《十万个为什么》等。在跨学科学习上,倡导孩子们积极参加校园文化社团,努力拓宽学习资源,增强跨学科学习的综合性、开放性。从而读懂了什么,对就是在上一期谈到的“课程内容的主题与载体形式”中提到文化自信包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三类作品应达到60%-70%。
新课标对“学业质量”进行长达七页的阐述。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反映核心素养要求。而学科质量描述依据义务教育四个学段,按照日常生活、文学体验、跨学科学习三类语言文字运用情境,整合识字与写作、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四个学段的语文课程学业质量标准之间相互斜街、体现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进阶,为核心素养评价提供基本依据。
课程实施分为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和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在评价建议中新增“学业水平考试”,对命题原则、命题规划、命题要求有了非常清晰的要求。新增“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从“坚持终身学习,提升专业素养”“立足教学实践,提高教研水平”“适应时代要求,提升信息技术”等八个方面,提出新时代呼唤新教师,新教师要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要勇于面对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和新挑战,要不断提升信息素养,合理利用网络资源,聚焦核心问题,推进校本教研。
附录也进行了一定的调整,比如:优秀诗文背诵篇目减少了《河中石兽》。同时对课内外读物有了明确的要求,删去“课外阅读总量400万字以上”的表述。新增示例中的《可爱的中国》《红星照耀中国》《十万个为什么》。这就进一步明确阅读的篇目、阅读的方法与策略等。语法修辞知识要点中新增常用标点符号。识字写字基本字表中的字由音序排列变为笔画排列。
从变处读懂编者的意图,明确教育的思想与内涵,了解新课标的“新”,尝试新课标的“变”。主动接受新课标的挑战,转变观念,准确达成新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