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共读60-《地理教学》2023.5期22-26页

打卡人:京霞

打卡开始于2023.8.29

打卡第60天

打卡内容:22-26页

打卡30分钟

      【思考】本文的学习让我更加坚定了区域地理复习的做法,即主题式探究,紧扣区域的典型特点,深入挖掘,而非简单的把每一个地理要素蜻蜓点水式都介绍一遍,没有任何意义。区域是载体,不是主体,考查的关键还是在地理原理和规律,所以不能本末倒置。

      为了实现区域地理深度学习,需要整合区域地理教学资源,创设情境,进行区域比较,深挖区域特征,强化区域认知,实现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的区域落地。

      在具体学习中,我们应该借鉴的是其“区域比较法”和尺度思想。区域比较法即要从两个区域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中分析出异同点,并能借鉴彼此发展长处,为自身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可行方法。尺度思想包括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适当改变情境的尺度大小,可以由小及大,也可以由大及小,都会在尺度转变中让学生对问题有深入的理解。

      青藏高原青稞种植案例中,从青藏高原整体性,到藏南谷地与藏北高原青稞种植的差异,再到藏南谷地青稞种植与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尺度由大到小,而且分别做了对比,让学生的认知层层深入,值得学习。

      我最喜欢的是关于萨迦县青稞种植时与气候、水源等的关系,而且还特别强调全球变暖对其种植和生长的影响。

   

  文章最后提到一个地方:藏北高原的当惹雍错,说也可以种青稞,可以作为课后研究课题。实际上我认为这个认知冲突完全可以加进去,会让学生对区域农业的发展条件有更深入的了解,我查了一下该湖的特点及部分考题,可以在课堂上跟学生一起分享。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