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文章强调,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加快教育强国建设,关键在于回归教育本质,以“有教无类”促进教育公平,以“因材施教”提高教育质量,以“人尽其才”提升教育效益。三者环环相扣,共同构成教育现代化的核心路径。
有教无类是教育强国的根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也是人才涌流的前提。真正的教育强国,必须打破地域、贫富、身份等限制,让每个孩子都能获得平等的教育机会。这要求教育资源分配向农村、边远地区和弱势群体倾斜,通过标准化学校建设、师资均衡配置等手段缩小城乡、区域差距。同时,要完善全学段资助体系,确保贫困家庭学生不因经济原因失学。当前,还需特别关注流动儿童、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的教育需求,通过学籍管理改革、寄宿制学校建设等方式消除政策盲区。只有让教育阳光普照每一个角落,才能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人人皆可成才”的土壤,为国家发展储备多样化人才资源。
因材施教是教育质量的核心。工业化时代的标准化教育模式已难以适应创新人才培养需求。教育强国建设必须尊重个体差异,构建多元化的培养体系。在基础教育阶段,要改变“一刀切”的教学方式,通过分层教学、选修课制度等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成长空间;在高等教育阶段,需打破专业壁垒,推行跨学科培养,激发学生创新潜能。教师是实施因材施教的关键主体,要建立激励机制引导教师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提升差异化教学能力。评价体系改革尤为迫切,需破除唯分数论,建立涵盖品德、特长、实践等维度的综合评价制度。当教育能够精准识别、充分发展每个学生的优势潜能时,国家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
人尽其才是教育价值的终极体现。教育投入的回报最终体现在人才对社会的贡献度上。要打通人才培养与使用的通道,建立以能力为导向的用人机制,破除学历歧视、年龄歧视等壁垒。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应实现横向融通、纵向贯通,让技术技能人才获得同等发展机会。高校学科专业设置需动态对接产业需求,避免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更重要的是营造鼓励创新的社会环境,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创业扶持等政策,让各类人才都能找到施展才华的舞台。当社会形成“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共识时,教育才能真正成为推动国家发展的强劲引擎。
教育强国建设是系统工程,需要公平、质量、效益三维并举。有教无类解决“起点公平”问题,因材施教解决“过程优质”问题,人尽其才解决“结果有效”问题。三者统一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共同指向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根本目标。只有坚持这种辩证统一,才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教育强国之路,为民族复兴提供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