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一直在面试新工作,也一直在学习专业知识,能在新工作之前,把基础的理论知识掌握,好尽快的上手实操。
事与愿违吧,这两天焦虑感、不安、紧张等不好情绪一直伴随着自己,再加上学习时遇到比较难的内容,容易被卡住,无法往前推进一步,于是更加焦灼。
如此,深刻体会到学习的艰辛。
晚上,仔细回顾一天情况时,感觉哪里不对劲。如果说,就为了面试抓紧补理论知识倒是情有可原,可是我学习的初心是为了以后在工作实践中能应用的上,是有系统理论知识作为支撑,在工作中不断摸索,反复实践学习到内容的。
拉长学习的周期,可能并不是在于这两天时间,可能需要半年甚至一两年,任何领域的内容你想有所突破,周期只会更长。
有了这个心态时,以后的学习节奏会是,一天学习掌握一个基础知识点,纸质书本上内容掌握了以后,在全网络搜寻该知识点的相关信息内容,尤其实操应用到的,不局限于理论。
可能这样的方式会比现在走马观花看了几本书内容,要慢,那也没关系。这两天找到新的工作,结合实践中,碰到的问题再一一解决。
慢,有时也是最快的一种方式。反而,这种慢,在心态上更趋于稳定的吸收学习的内容,符合事物发展规律。
就像我们平时看书一样,不排除有些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很强的人,一年可以看几百本书,比如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不论理解能力、阅读速度、认知思维能力都比我们常人要高出几个等级,那是人家很多年的积累,我们也只能望其项背。
但是,当我们积累的还不够,视野知识面还不够广时,沉下心,一天阅读40-50页,周阅读一本书,月阅读4本书,一年下来也能看上40-50本书了。这已经大大高于平均阅读量。要知道,去年中国人每年平均阅读量也就在4.35本。
每年能有这样的阅读量,一年下来就足够改变我们的认知思维、行为习惯,心态上会变得越来越平稳,能力水平也会越来越高。
我总是以这样的速度要求自己,一天看够页数后,就停下来,有时间再回顾一下笔记,梳理一下哪里可以在操作层面上能立即用得上的,整理到日计划中。
从认知层面,到实操层面,学习又进入另一个维度,不仅停留在“知道”的理论层面。实操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对这样的“反馈”我们及时抓住,利用大脑记忆中对这个知识点还有印象时再寻找解决办法。
这是一整个知识-实操-反馈-个人适用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良好闭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