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个晚秋时节,远处的荷塘里,曾经翠绿如盖的荷花已经凋零,只剩下枯黄的残荷在西风中摇曳。
荷花落尽,香气消散,荷叶凋残,那绿波之中氤氲着的迷离愁绪,顿时让深闺的女子伤心欲绝。
望着眼前败落的残荷,她触景伤情,想到自己的青春年华在年复一年的孤寂中苍老,就如败落的残荷一般,承受着岁月的摧残。
此情此景,让她伤心至极,她终不忍直视,不再看这残破的景致。
女子回到闺中,在蒙蒙的带着秋意的细雨之中,她做了一个遥远的梦,梦境之中,塞外风物渺远无限,她梦见自己去了心爱之人远征的地方,那荒凉的鸡塞。
梦境是如此的温暖,但“春梦了无痕”,梦醒之后,梦中的快乐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却是一地凄凉和更深的孤寂落寞。
于是,她起身登上小楼,吹起了笙箫,在无边的寒夜,就这样一遍一遍地吹着,寒苼呜咽之声久久回荡在小楼中。直到夜已深,苼已冷。
李璟虽贵为皇帝,但日子并不好过,心情也异常沉郁。国家风雨飘摇,大厦将倾,六个儿子早逝,其心情悲痛可想而知。
而词中女子缠绵沉郁哀痛的情感,也正是他内心痛苦的呐喊和爆发,正如他自己悲剧性的人生体验。
人终将老去,必然有无可奈何的日暮西山,梦固然美好,但梦醒后的失落,更是痛彻心扉。
人生最大的的痛苦,莫过于得不到与想不开,在于我们放不下内心的执念,执着于得不到和已失去,念念不忘,辗转反侧,无法安寝。
就如李璟在词中所言,纵然是“细雨梦回鸡塞远,”但仍然小楼吹彻玉笙寒”。
南唐中主李璟,也就是“千古词帝”李煜的父亲,他们被后人称为“父子词人”。
李璟在词的创作上,也是一个天赋极高的人。五代词南唐最盛,而南唐词首推李璟、冯延巳和李煜。
李煜虽是写词高手,但较儿子李煜要稍逊一筹,他一生仅有四首词传世,但每一首都是经典。
尤其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摊破浣溪沙》,寓情于景字字珠玑。李廷机曾称赞这首词:字字佳,含秋思极妙。
而其中的一句“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更是千古名句,得到王安石的盛赞,王安石甚至认为这句词胜过了李煜的“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作为南唐第二位皇帝,在执政前期,李璟算是个好皇帝,他为政宽厚,重视发展经济,将南唐进一步引向强盛的道路。
他大规模对外用兵,消灭楚、闽二国。他在位时,南唐疆土最大。
但后期的李璟则盲目自信,放弃了列祖李弁的韬光养晦善交四邻的国策,四处用兵处处失败 。
他奢侈无度,政治腐败,最终导致国力下降直至衰弱,只能委身于后周成为附属国,埋下了南唐最终灭亡的种子。
李璟虽是个失败的帝王,却是个成功的文人,他是南唐文坛当之无愧的领袖。
李璟好读书,多才艺。他的词,感情真挚,风格清新,语言不事雕琢。
他常与宠臣韩熙载、冯延巳等饮宴赋诗。本来可以诗酒人生逍遥快乐的生活,却因他是一国之君而身不由己。
而李璟和李煜父子俩最大的愁,莫过于他们生于帝王之家。是帝王的宝座,带给他们无尽的愁苦,真的是“高处不胜寒”!
如若他们不是帝王,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或许应该是风流倜傥的一代才子,命运的车轮也许会有不同的走向吧!
《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何限恨,倚栏干。
——南唐•李璟
赏析
这是五代十国南唐中主李璟流传下来的词作之一。
此词通过描绘深秋一系列催人憔悴的残景,渲染了一种特有的悲伤气氛,塑造出一个孤苦无依的思妇形象。
上片重在写景,下片重在写人抒情。写景从西风残荷的画面写起,以韶光憔悴在加重,更见秋景不堪。
写人从思妇怀人写起,梦回而感鸡塞征夫之遥远,倚栏而更见凄凉。
全词纯用白描手法,情景交融,语言清新,格调委婉,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李璟流传下来的词作不多,所传几首词中,最脍炙人口的,就是这首《摊破浣溪沙》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词上片的意思是荷花残败,香气散尽,荷叶凋零,深秋的西风吹来了万顷绿波的愁思。
美好的人生年华已经逝去,人慢慢憔悴,不忍看到这满眼萧瑟的景象。
菡萏:(hàn dàn)荷花的别称。
香:香气。销:消散。
西风愁起:西风从绿波之间起来。以花叶凋零,故曰“愁起”。
共:一起。不堪:不忍心。
词的上片着重写景。文字的语言是形象的,所以作者一上来就说:“菡萏香销翠叶残”。说“香”,点其“味”;说“翠”,重其“色”。
此时味去叶枯确然使人惆怅。西风,秋风之谓也。
绿波,写的是莹莹秋水。如果说上句是重在写秋色,那么这一句则重在写秋容。
一个“愁”字,把秋风和秋水都拟人化了,于是,外在的景物也霎时同作者的内在感情溶为一体了,词作也因之而笼罩了一层浓重的萧瑟气氛。
三、四两句,由景生情,更进一步突出作者的主观感受。
韶光,指春光。在这里,作者以其独特而深刻的感受告诉人们:在这秋色满天的时节,美好的春光连同荷花的清芬、荷叶的秀翠,还有观荷人的情趣一起憔悴了,在浓重的萧瑟气氛中又平添了一种悲凉凄清的气氛。
“不堪看”三字,质朴而有力,明白而深沉,活脱脱地抒发了诗人的主观感情。
“自古逢秋悲寂寥”,李璟虽然位高为皇帝,但是生性懦弱,再加上当时内外矛盾重重,境遇相当危苦,此时此刻,触景伤情,从而产生无穷的痛苦和哀怨是十分自然的。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
多少泪珠何限恨,倚栏干。
词下片的意思是微微细雨中,从梦中醒来,转眼便想到思念的人仍远在边塞。站在风雨高楼上,将那首曲子吹完,因吹久而凝水,笙寒而声咽。
流不完的泪,诉不尽的恨,依旧倚在栏杆上等待。
鸡塞:亦作鸡禄山。这里泛指边塞。
彻:大曲中的最后一遍。“吹彻“意谓吹到最后一曲。
玉笙寒:玉笙以铜质簧片发声,遇冷则音声不畅,需要加热,叫暖笙。
恨:幽怨。
倚:明吕远本作“寄“,《读词偶得》曾采用之。但”寄“字虽好,文意比较晦,今仍从《花庵词选》与通行本、作“倚”。
词的下片着重抒情。首句,托梦境诉哀情。
一梦醒来,雨声细细,梦境即便美好,但所梦之人毕竟远在边塞,可思可望而不可即。
的确是“雨亦绵绵,思亦绵绵”。“小楼”句,以吹笙衬凄清。
风雨高楼,玉笙整整吹奏了一曲,因吹久而凝水,笙寒而声咽,映衬了作者的寂寞孤清。
这两句亦远亦近,亦虚亦实,亦声亦情,而且对仗工巧,是千古传唱的名句。
最后两句,直抒胸臆。环境如此凄清,人事如此悲凉,不能不使人潸然泪下,满怀怨恨。
“多少”,“何限”,数不清,说不尽。流不完的泪,诉不尽的恨;泪因恨洒,恨依泪倾。
语虽平淡,但很能打动人心。结语“倚栏干”一句,写物写人更写情,脉脉深长,语已尽而意无穷。
这首词有些版本题名“秋思”,看来是切合的。李廷机评论过这首词是“字字佳,含秋思极妙”。
确实,它布景生思,情景交融,其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备注: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部分诗词释义及赏析资料选自《古诗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