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终身成长》践行班的花花。
前两天参加了昕昕举办的下班自习室,这期共读书籍《思辨与立场》。书友们讨论的特别热烈的一个话题,关于在组织中“层级主义”与“培养创造力”存在的冲突。
其中一位书友他们公司的文化是“如果你和你领导的意见不一致时,请先120%的执行”,然后入职2年内的员工在公司是没有话语权的。因为公司认为一个2年内的新人对公司还没有足够的了解,没有资格对公司指手画脚;而你的领导之所以是你的领导,一定是他的见识、眼界、经验等比你更胜一筹,所以如果你们意见不一致,请先120%的执行。
则另一位书友提出,当下级不认同领导的做法时,即使去执行了,事情的结果通常也是差强人意的。这种现象在我过往从事过的公司也是屡见不止,领导希望省事点,员工简单、听话、照做就行,时间久了下级就慢慢不思考了,领导让我怎么做我就怎么做,事情没结果那责任也在领导。
这种层级主义情况是非常危险的,最近俄乌事件难免让人联想起曾经的超级大国苏联,一位在法院工作的书友和我们普及,苏联之所以会迅速解体,除了政策失误,更根本的原因是它的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大概就是上面领导怎么说,下面的人员就怎么做,不容半丝质疑,时间久了大家不思考了,等有问题出现的时候组织已经没有应对的能力了。
这样的案例中国历史上还有一个特别典型,就是三国时期的诸葛亮。诸葛亮太聪明,每次出兵打仗就给将军一锦囊,等遇到困难时将军打开锦囊说“丞相此计妙哉”,然后大家就都不思考了,结果诸葛亮死了,蜀国也就完蛋了。
一味的层级主义,会扼杀的是团队的创造力。只希望下级听话照做肯定是不行的,但一味的放纵更不行,工作根本无办执行。特别是新来的员工,本来就容易因为不熟悉而犯错误,如果再加上不按上级的指导去先执行,最基础的工作都很难执行,也会很挑战上级的心性。
怎么解决呢?
我们会有这样的畏难情绪,跟受西方文化影响久了,老是习惯两极分化有关系。在中国文化的世界里,世界不是非黑即白,黑色与白色之间存在着“中庸思想”的彩色地带。
樊登老师讲过一本书《清单革命》,我现在的工作通常都会把它清单化,因为这些工作未来一定是会有其他人也需要做,那未来的人员就可以一边按我的清单执行,确保不会出大错误,然后他也可以根据自己深入工作的过程对清单做优化,这个过程既能确保工作的执行,也不会扼杀新伙伴的创造力。
这个方法供大家参考,核心是中庸的思想,在层级与创造之间找一个合适的空间。
在我有限的工作经验中,对于特别有想法的下级对上级真的是一个挑战。虽然都学过成长型思维与固定型思维,我们也得面对我们只是个平凡的人,面对下级的挑战,我们都会不舒服,自己的权威被挑战或不被人尊重。那怎么办呢?本能反应会以职位去压,结果越压越遭,事情没做好,上下级有隔阂,时间久了,也会扼杀下级的积极性和团队氛围。
稻盛和夫先生说“提高心性,拓展经营”。
我之前在厦门筹备《终身成长》的课程时,有一次志愿者定向中,一位志愿者对西装革履太难看明确表示她不愿意穿,我一下子感觉自己被挑战了,非常严肃的说了一堆志愿者该有的精神,她也很不开心。在会议进行的过程中,我一直惦记这事,仿佛也在她身上看到我自己的影子,如果我是她,这个时候我最希望自己被看见、被爱、被包容。在会议结束之后,在众人面前我对她说“因为你是摄影师,可以不用西装革履的,你可以穿自己喜欢的衣服”。当时她愣了一下,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她成了最愿意支持我的人。
我真的非常感谢这个经历,非常非常感谢这个女孩,她让我体验到当碰到冲突时,我还愿意看到别人,还愿意换位思考、还愿意尝试接纳他人时,我赢得的了我自己,也赢得了被信任。
我始终相信“没有什么是爱解决不了的”。当下级向上级发出挑战,其实背后的渴望是被认可,是价值感,而被挑战的上级是否也愿意尝试一下战胜自己,去看到下级的那份渴望呢?
人心是最不可靠的,同时人心也是最可靠的。真正的赢得人心,这个人便是最可靠的。
曾经有一次,我担心事情被搞砸了,不敢承接工作挑战。当时我的领导对我说“搞砸了又怎样呢,你终究是要成长的。”就这一句话,足以让我记住一辈子。
我们常说“对事不对人”,当我们这么说时,通常是已经不在乎人,可若人心不顺,事怎么能成呢,若人心顺了,事不成都会想办法让办成,这过程就是培养创造力呀。
所以呀,我们要学会“对人不对事”,事情是用来磨练让人得到成长的,我们要透过事情关心人。以人为本,视人为人,在人上磨练自己的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