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理上来说,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并不大,我们仿佛生而平等,但是从思维和所获得的成就来说,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却又似乎难以逾越,有的人光芒万丈,有的人却庸庸碌碌。
相信我们很多人都听说过网络上对马云“不爱钱、对钱没兴趣、钱有什么用”这句话并无恶意的调侃,当亚洲首富调皮地说自己最快乐的时候是一个月拿91块工资的日子,这真的让人感觉十分感慨。
时间回溯到二十年前,当马云带领团队当中的18个人创立阿里巴巴的时候,是将公司看作是一个艺术品在做的,企业的核心理念在于“因为相信而看见”,认为企业是在无数人的共同努力之下组织起来的行为艺术。
“从未想过是为了赚钱而去做阿里的”,马云所传达的是年轻人创业时的逻辑顺序,不是说为了赚钱而创业,而是做对了事才赚钱。
庄子在《逍遥游》里写道:“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意思是说:鹪鹩在森林里筑巢,林子再大,也不过只能占其中一枝;偃鼠到黄河里饮水,黄河再大,也不过只能灌满自己的肚子。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其实我们每一个人所需要的物质条件是十分有限的,当物欲难平,一味索取时,人生反受其累。从物质到精神,人生的每个维度都可以删繁就简。
马云所传达的正是这样一种减法思维,他曾经在一场公开演讲中谈到:“企业也罢,人也罢,做到了一定程度,重要的不是把握机会的能力,而是拒绝机会的能力。”学会做减法,需要时常审视自己,做出取舍。
在我们这个物欲横流、娱乐至死的时代,太多人把时间和精力花在了选择上,导致难以打磨、精进其技艺。
除了马云之外,还有一个人同样也提倡减法思维,他就是苹果公司的创始人乔布斯。在乔布斯最辉煌鼎盛的时期,年轻人将其看作是时代财富的风向标,他们为乔布斯的创业经历所激励,他们渴望着成功。
但当问及乔布斯有什么经验和忠告给这些年轻人的时候,他却不以为然地说:“得了吧,如果他们是为了钱而开公司,不可能会成功的”,由此可见,为了赚钱去创业,还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去创业,两者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的,两者的初心不一样,路径和结果自然也会有所不同。
1997年7月初,苹果公司在连续四个季度亏损后,公司董事会决定请原总裁阿梅里奥离开。当时,以特约顾问身份进入公司的乔布斯开始接管公司。
当时,苹果公司的产品线极其宽泛,从喷墨打印机到牛顿掌上电脑大约有40种,且不同型号产品之间的差异很小,消费者若想从中选取自己心仪的产品实属困难。
为改变这一现状,乔布斯毅然选择砍掉70%产品线,重点开发4款产品,使得苹果扭亏为盈,起死回生。
即使到了5S,iPhone也只有5款。乔布斯可谓是将减法思维运用到了极致,从他的私人生活来讲,他也一直奉行着:“苦行和极简将会让人更加敏锐。匮乏即是富足,自律产生喜悦”的原则。
这种消减旁支业务,集中精力和资源在核心产品上的做法,成为乔布斯领导的苹果登上巅峰的不二法门,如今也纷纷为企业所效仿。
马云和乔布斯亲历揭示“减法”法则的优越之处,能帮你超越80%的人,年轻人想要成功,必须抛弃一个很主流的观念:做得精不如做的多。
如果我们可以换个角度去理解这些商业巨鳄的思想,那么我们会发现其中蕴含了成功者的思维方式,而这种思维逻辑能够为我们将来的事业和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也能够帮助我们分析自己失败背后的原因。
白岩松在节目《光阴的故事》里面有一段演讲,他回首自己的而立之年曾说:“30岁最大的人生感受是做减法。有的人在20多岁的时候拼命地做加法,但是忘了到一定的时候要做减法。
你不是所有的都适合,也不是适合你的所有的事你都该去做。”在我们年轻的时候,人生的全景逐步在我们的面前铺展开,充满了动力和冲劲,在奔波劳累几年之后难免会产生一种感受,一切都是我应该得到的,只要哪件事有一点欠缺,就会让我们感觉心里特别不舒服。
无论是乔布斯还是马云,他们都是世界级的企业家,而无论是在他们的创业经历还是生活方式上,他们都在厉行这种减法思维。诗人泰戈尔曾经说过:“有一个夜晚,我烧毁了所有的记忆,从此我的梦就透明了;有一个早晨,我扔掉了所有的昨天,从此我的脚步就轻盈了。”
人生的减法,看似是减掉不必要的负担,实际上却是在有限的时间和资源条件下为我们的生命增值。
对于心理学理论当中的二八定律,相信大家都不会感到陌生,在任何一个项目当中,最重要最核心的部分其实只占到了总额的两成。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什么都能做,懂得自己真正的需求,不在五光十色的物质中沉湎,才是我们一生中所孜孜不倦追求的。
很多人会认为,像马云和乔布斯这样功成名就的人,他们认为钱不重要,是因为他们已经站在了金字塔尖,坐拥财富。
而设立公司本就是一个功利性的行为,无论他们再怎么说,苹果和阿里巴巴都是世界上最赚钱的几个公司之一。但仅仅局限在他们语言的表面是永远无法窥视他们真正的商业逻辑的,但当我们跳出一般人的思维定式,重新审视人生时就会发现,可以不做的事情实在太多。
就像王阳明所说的那样:“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何等轻快洒脱,何等简易。”减负而行、舍弃浮华,才能坚守情怀,才能拥有内心的富足和安宁。
转载于:第一心理